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治好么 http://m.39.net/pf/a_4785554.html
健康科普行动
丨首都医科医院徐晓琳
年初秋的早晨,北京的燥热还没有完全退去,医院儿科门诊已有不少小病号在排队就诊。
6个月大的小兰轩紧靠在妈妈的胸前,好奇地张望着这一切。
“医生,您看孩子的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兰轩妈妈再次艰难地问出这句已经重复了20多次的疑问。
医生眉头紧锁,临床工作多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例。
“您先不要着急,我们复查一下凝血功能,估计可能是凝血方面的问题。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做一个基因检测”。
逐渐凋谢的花朵
迎接小兰轩的出生是全家最高兴不过的事了!可兰轩妈妈万万没想到,刚刚成为母亲的几个小时后,迎接她的并不是初为人母的美好生活。
出生后的第一天,兰轩本该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正如她的名字,像一只含苞待放的花朵,吮吸着甘甜的乳汁。而小兰轩皮肤上却开始绽放着“奇怪的花朵”。
(图片来源于《协和医学杂志》)
出生第一天,小兰轩躯干、中背、双侧臀部皮肤受压的部位都开始出现大片大片的红斑。
2小时后,颜色进一步加深,转为黑色紫癜。
渐渐地,紫癜中央逐渐出现溃疡灶,黄绿色液体渗出,破溃愈合后形成较深的溃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枕部、腹部又开始反复出现大片红色“花朵”。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兰轩妈妈都认为自己当下生活的主要矛盾,就是解决小兰轩的皮肤病与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的矛盾。然而……不曾想,小兰轩患上的竟是一种“罕见疾病”。求医路上最后一公里
小兰轩出生后的6个月以来,一家人各大城市辗转求医、四处奔波,曾经诊断为败血症、筋膜炎……,却都无法解释全貌。最终归结到凝血功能异常,其中一项蛋白C水平极低,却一直找不到原因。
6个月的求医问药均提示小兰轩是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为了搞明白原因,小兰轩父母接受医生的转诊建议,来到了北京医院,便有了开篇的场景。等待基因检测结果对焦急万分的兰轩父母来说显得有些漫长。终于,诊断出来了,「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所谓蛋白C,是一种人体血液抗凝蛋白。通常情况下,从肝脏工厂组装完成后,以酶原形式漫游在血液循环的大河中,携带凝血因子Va和VIIIa两员大将乘船顺流而下,所到之处,保证血液流动畅通无阻。
由于蛋白C缺席,凝血因子Va和VIIIa们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恣意妄为,易导致河道被“破坏”及血液流动性大减,继而形成血栓,决堤一触而发。
因此,蛋白C缺乏症,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发生血栓性疾病,比如静脉血栓栓塞、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动脉血栓栓塞等等。
小兰轩便是由于蛋白C合成出了问题,导致在新生儿期就产生了暴发性紫癜。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可能会发生严重血栓栓塞,继发出血,最终组织器官坏死,脏器出血导致死亡。
众所周知,成人血栓性疾病已经被视为影响成人健康的主要病因,然而小朋友的凝血系统与成人不同,它是一个贯穿整个儿童期的、动态的、发展的系统,虽然“不成熟”,但作为生理性表现,这种“不成熟”恰恰保护了儿童,使他们比成人更少地发生血栓事件,而另一方面,同样使得儿童在这种特定的病理状态下更加容易出血。
因此,对于新生儿,如果出现暴发性紫癜或类似症状,作为家长,更要警惕及时就医。
过去,曾有很多类似的患儿,出现暴发性紫癜或类似症状,由于未能及时明确病因,无法得到成功救治。
蛋白C缺乏症主要原因有两种情况——遗传性和获得性。
1
遗传性像小兰轩这样的情况,是由于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编码蛋白C的PROC基因(2q13-14)异常,导致蛋白C“发育”异常,体现为蛋白C缺乏症。如果,按患病类型分的话,分纯合子型和杂合子型两种类型,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杂合子缺陷基因,少部分患者表现为遗传缺陷的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
2
获得性除遗传性外,其他一些因素也能影响蛋白C水平“数量”和“质量”降低,而引起蛋白C缺乏症,例如严重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感染、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维生素C拮抗剂等。这种情况,罕见发生在新生儿身上。
小兰轩无疑是幸运的,成为国内首例成功救治的最小年龄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患儿,目前主要以间断输注血浆联合口服抗凝药物作为长期治疗方案,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小兰轩如今已经5岁了,健康可爱,兰轩妈妈亦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燃起的希望与困局
其实,罕见病罕见,然而并非那么可怕。
尽管小兰轩的病罕见,但只要找到有效药物就有未来和希望。
针对蛋白C不足的情况,我们需要人为维持体内蛋白C在正常水平,因此定期静脉输注蛋白C浓缩物是当下的最佳治疗方案。
近些年相关研究也肯定了蛋白C浓缩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早在年,美国即批准了蛋白C浓缩物,作为孤儿药上市。
所谓"孤儿药"又称为罕见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定义,罕见病指的是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包括血友病、苯丙酮尿症、白化病、成骨不全症、戈谢病等。世界上已经确诊的罕见病就已经有近种,只有约10%有对症药物。
由于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少有企业问津,因此这些药被形象地称为"孤儿药"。
然而遗憾的是那时国内暂时没有这类药物。所以,基于实际情况,为尽量延长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时间间隔,采用联合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虽然缓解了病情,但治疗必须频繁动态检测凝血功能,不是很方便。
幸运的是,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
过去四年,国内罕见病「无药难题」得到缓解。
多种政策加持下,国外已上市罕见病药物,明显加速进入中国。国内也开始出现专注罕见病领域的新药研发企业。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常常思考个体与疾病的关系,可能是灾难,但当个体足够幸运和坚持时,便是重生的力量,将小兰轩平安地送达成年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过去那些年,由于这种疾病罕见,并没有得到太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