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使命流行性出血热的华山往事

导语

汉坦病毒,可以造成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一类疾病。而肾综合征出血热在中国还有一个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字——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曾经在我国造成重大危害的传染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背后的故事以及流行性出血热与华山感染的陈年往事。

从“埃博拉”到“汉坦”

我们的故事从一本畅销书开始讲起,年, 的病毒学家约瑟夫·麦克科密克和苏珊·费希尔一霍克合著了一本名为“Level4:VirusHuntersoftheCDC”(中文译名为第四级病毒)的回忆录性质的书籍, 人称的描述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来自CDC的病毒猎手

约瑟夫·麦克科密克和苏珊·费希尔一霍克是一对一辈子追猎与研究病毒的夫妇。他们以研究诸如艾滋病、拉沙热等病毒而成为世界最 的病毒学家。

病毒学家JosephMcCormick和SusanFisher-Hoch

他们以其疫病调查员的身份几乎踏遍了非洲、欧洲、南美、亚洲。不论是在战乱烽起、难民流离、饥饿贫穷、环境恶劣的国度里,还是在灯红酒绿的“文明”都市,他们都置身于一条特殊的战线上,与人们看不到的,却是疯狂肆虐吞噬人类生命的死神——超级病毒进行着殊死的博杀。

在他们战斗的旅途上,充满着凶险、屈辱、神秘、误解,当然也有理解与合作。他们追猎并与之搏杀的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第四级病毒”。这是世界上最 、最神秘、最凶残要命的病毒。

当笔者在阅读他们所著的这本《第四级病毒》时,却意外发现了关于华山感染和上海医科大学的一段珍贵记录,不由感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前辈已经在刚改革开放不久,就已经和国际间进行了紧密的合作,那么让我们跟着这对“革命夫妻”的步伐,一起进入那段峥嵘岁月吧。

以下章节摘自《第四级病毒》一书的中文版,但原译文中有不少专业名词的翻译有误(包括病原体、传播媒介、药物名称等),本文的作者已经将其纠正,而人物的姓名,从原著者中文翻译成英文,记忆偏差,再到英文翻译成中文,姓名已经面目全非,但幸好通过华山感染珍藏的照片及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我们得以能够恢复当时的具体人物和场景

汉坦病毒:千面病毒的前世今生

本节摘自《第四级病毒》一书

次世界大战时,蛰伏战壕的士兵不只身受轮番炮火、毒气和机关枪射击的恐怖,还有一种奇怪的疾病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主要症状是肾衰竭和出血,二战期间,这种疾病再次出现,在挪威和芬兰两地服役的德国士兵逃脱厄运的绝无仅有。一直没人能说清那是什么病。只有一点,它似乎在战争期间滋生。

有人说是细螺旋体疾病,得名于血液中出现长而细的螺旋体菌,由老鼠传播。另一种说法怀疑它系某类病毒所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相同的是这类病毒群也由老鼠传播。

现在我们已知道的情况是这类病毒多见于欧洲,尤其多见于两次大战时多次战役发生的地区。那里战壕中充满了老鼠。

年时,在法国的英军部队中,首次爆发这类疾病,统称之为“肾水肿”。在此前后,东部俄罗斯的港口城市海参崴一带平民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疾病。

此病的下一个攻击点是侵入满洲地区的日本军队,那是本世纪30年代。当时把它叫作“松花热”。

40年代盛见于中国,统称流行性出血热,不可抗拒地继续往甫蔓延。

30年代以来在斯堪的纳维亚,也有一种类似的疾病同样 ,称之为传染性肾衰竭。同亚洲的疾病有明显的密切关系,但要轻缓得多。

时,这种疾病终于在医学文献中崭露头角。当时约有名联合国军士兵得病,美国籍军人也不少,死亡人。这种疾病每出现一次就换了个名称。这次也不例外,改名叫“高丽出血热”。其相同特点,据信还是传染性质,只是罪魁何在,查无实据而已。

年,卡尔?约翰逊和韩国同行李鎬汪(Ho-WangLee)回到朝鲜实地调查。他们估计传染祸首该是啮齿动物老鼠,所以从得过高丽出血热而已康复的病人身上抽取血清,同岛上田鼠体内的肾组织切片配合试验,以观反应。看来他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分离出一种病毒,并以当地的江河命名为“汉坦”(Hantaan)。

李鎬汪韩国医生、流行病学家和病毒学家

年新闻照片显示李鎬汪(右)所在高丽大学成立WHO出血热协作中心

李鎬汪年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年至年,他是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授,也是医学院院长。年至年,他担任高丽大学病毒学系主任。自年以来,他一直担任韩国牙山市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年,李鎬汪和他的合作者成功地分离了导致韩国出血热的病毒;他们给了它名字汉坦病毒。这一发现在国际医学研究人员中引起了轰动。李鎬汪成为最早在国际上声名远播的韩国科学家之一。

与中国专家的合作

本节摘自《第四级病毒》一书

四年后,我又回头来追索携带病毒的老鼠的问题。这次是在中国境内。中国出现两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一种称为汉城病毒(SeoulVirus),相对来说,热缓病轻,由家鼠传播,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另一种专门袭击乡村地区,病情严重得多,死亡率在5%一15%之间。己知这种疾病比起其它出血热来,发病不是很急,而且造成出血的情况也不经常。

然而,如果发生了颅内出血,那么后果就截然不同。首先出血压迫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是无可救药的, ,必死无疑,这种病毒同我的实验室 次分离成功的汉坦病毒是相同的。

传播汉坦病毒的罪魁祸首、学名叫作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ans)的小小田鼠,脊柱两侧有着金黄毛皮的淡色条纹,是半水生动物,多繁殖于河溪岸畔。灌溉沟渠近处也多。尤喜稻田。在感染幼鼠这个特点上,汉坦病毒和拉沙病毒一样。幼鼠携带病毒终生不受其害。

中国多的是生活得美好、长得肥肥的田鼠。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里的水稻田里全有带感染病毒的田鼠尿液。

我听说,感染发展的结果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已经官方列为中国第二重要的病毒性疾病。情况更糟糕的是肝炎。

年后期,苏珊(指本书的第二位作者苏珊·费希尔一霍克)同几名中国同行共事。他们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已发展成大问题的浙江山区调查过一段时间。但是我们还要保证原来手上的研究工作仍然得以继续进行。所以年秋,我们再来中国。

秋春两季是肾综合征出血热高峰期。正是两季稻熟收割后的时间。我们怀疑稻收和发病有关联是不无道理的。然而,奇怪的是,发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春秋两季却各不相同。对这种差异还未能提出一个圆满的解释。

中国哪些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

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 年报告发病数曾超过10万例,近年来,疫情显著下降,但仍存在周期性波动。

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病例分布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除青海外,其它省份均有病例报告,东北三省、山东、陕西、河北、湖北等省发病较高。

我和苏在进行调查过程中有 医科大学的徐肇玥教授和流行病学专家叶克龙作伴。叶以前曾同苏共过事。我们对老鼠的追查始于上海,我们是坐船顺江南下的。

徐肇玥(-)医院终身教授

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留医院内科工作,年转传染科工作,年退休并返聘,长期关心医院及中国传染病学科发展。

徐肇玥教授长期从事传染病学专业的医、教、研和师资培养工作。曾撰写(或指导撰写)有关论文百余篇和专著、教材等近20本,内容涉及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感染性腹泻、脑膜炎、厌氧菌感染、绿脓杆菌感染、感染性休克、抗菌药物应用等。

曾获血吸虫病新药治疗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年)、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年)和国家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年)与年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纪念奖。年上海市甲肝暴发流行综合研究(临床部分)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年)、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卫生部先进工作者称号。

历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以及感染与化疗学会主任委员;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寄生虫学会理事。《中华传染病杂志》主编等职。

叶克龙上海医科大学教授

—,浙江温州人年毕业于上海 医学院卫生系,年硕士研究生毕业。

曾为美国CDC访问教授。专长流行病学研究,主要研究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长期在浙江建德市从事现场的调查研究,对阐明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有比较多的贡献。

由苏来讲以下的故事。码头一侧闹轰轰的。我们由人领着穿过乱糟糟的人群,进入“头等”舱。我上下望了一眼心想:这算是头等舱的话,二等舱和三等舱又会是什么模样呢?两张上下铺挤在大约10平方英尺的一个空间里。床上铺的一套卧具看来在过去三个月里从来没有换洗过一次。床之外只有一样摆设:一张小桌子。之外,就连放我们两个捍起来的盒子的地方都没有了。有一只盒子里放了一台血小板凝聚仪,还有一只盒子里的小型自动血液医院的。

我到过世界好多地方,从来没有见过像这里这样完全无法使用的厕所。 是男女不分。按我的想法,男也好,女也好,谁也不会愿意挨近这种厕所:恶臭冲天,令人作呕。甚至你得躲开厕所所在的这一部份船区才行。从厕所门道里竟然还会向外直冒叫我难以说出口的脏物。我当时就决定停止液体入口。到晚上,我刚爬上床躺下,马上感到有什么东西向我身上爬来,床上不只是我一个人,别外还有很多蟑螂!我怎能安然入睡呢?怕我调整不过来时差,临行前CDC为我准备好一片 。

让自己昏睡!我拿定主意,要想熬过这一晚,只能出此下策了。

第二天一早,船抵浙江省东部沿海一个港口小城。我正处于催眠初醒后稀里糊涂、神志恍馏的状态之中,一直未能弄清自己所在方位,甚至当地叫什么名称也没有记住。下船以后,有人领着我们上了一辆小车,在高高低低的公路上,开了好多英里。后来越走越进入山区。 个目的地是天台,位于浙江群山之巅。

年那时,这个城市里,小汽车还是很稀罕的。挤在狭窄的街面上,小汽车同自行车、大车、拖拉机,主要是与行人争道。人真多,我们只能慢慢挪动,人们就挤过来,把鼻子压在车窗玻璃上,满脸惊奇地向我们张望。

在天台,人们几乎没有见过白人。所以,我想,那种感觉真像自己是动物园里刚进笼子任人观赏的新展品。

医院。发给我们帽套、口罩、罩衣等,穿戴好了,医院的医务人员领着,一行来到病房。

华山感染科的前辈徐肇玥教授(左二)、王嘉瑞教授(左四)和杨佩珍教授(右一)陪同美国CDC流行病学和病毒学专家苏珊?费希尔一霍克(左一)考医院,了解当地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情况。(黑板上写着WarmlyWe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ss/9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