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人民为上视群众为友与健康同行
典型人物系列
李蓉,教授、主任技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检验科行政主任兼江西省临床检验中心行政主任、检验学科带头人。
壹
请谈谈您的成长、学习、工作经历。
我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生长在一个传统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党员,从小受家庭熏陶,牢记“勤奋踏实乐观友善”的原则,努力学习,勤于进取。年从高安中学毕业后,我带着对医学的梦想迈进江西医学院的大门,并于年和年先后获得预防医学学士和病原学硕士学位,年获南昌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于年-年赴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参加年在德国举办的欧洲免疫学大会(ECI)交流;-年获“江西省组织部及江西省科协远航工程”资助再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外科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参加年在加拿大举办的伦敦研究日交流;汲取了国内外知名大学免疫学方向的先进理念和知识。
我与母校南昌大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年本科毕业后便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职。在基础医学院的25年里,我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工作在基础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担任研究生、国际留学生、医学本科生、中英联合培养本科生等多层次不同学科12门课程的全英文和中文教学;同时,从事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研究,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年获聘教授资格并担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年获聘博导、年任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协助组织成功申报“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我不忘初心,为实现高考时的白衣天使梦,在本可享受25年奋斗成果带来的安逸工作的不惑之年,毅然决定从基础向临床转型,年12月,我以高层次人才方式引进至医院(医院),受聘检验科行政主任兼江西省临床检验中心行政主任、检验学科带头人、博导和主任技师。
李蓉参加年欧洲免疫学大会(ECI),柏林
贰
请问您的专业擅长、获奖情况、科研成果、学术地位、社会兼职分别有哪些?
我一直从事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细胞发育与免疫调控”和“细菌耐药机制及中草药防治”。年获“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年获南昌大学“人才项目”赣江特聘教授、年获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年获“江西省组织部及江西省科协远航工程”资助、年获江西省组织部优秀中青年专家。我先后主持课题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33篇(SCI收录7篇,影响因子总分为21.),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JTranslMed.,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ScientificReports.,IntImmunopharmacol,和JournalofImmunologyResearch.等杂志;曾获省高校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三等奖。
我在认真教学,努力研究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学会活动,兼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江西省免疫学副理事长、江西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组常委、江西省医学会第六届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常务委员、医院学会检验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实验与检验医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江西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
我的以上科研成果和学术地位,离不开母校的培养;与现就职单位——医院党委的认可和栽培密不可分;还要感谢我的家人长期以来对我热爱科研、追求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李蓉(右)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叁
工作这些年,您的从医感悟可否与我们分享?
医学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从医的职责就是要呵护人生最珍贵且无价的财富——生命。时光荏苒,回顾25年的从医生涯,感慨万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决定了从医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一旦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用一生去学习和坚守。一名优秀的从医者,需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
“厚德载医,立德树人”。作为医学高校的教师,我一方面恪守道德底线,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对步入神圣殿堂的医学生精心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精诚”两字,精指的是“医术精湛”,诚代表的为“品德高尚”;让医学生们了解医学科学,领会医学精髓,热爱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谨记“以博爱为怀、救死扶伤为本、为肩上沉甸甸的生命而努力”的观念。
博学而后成医。踏上从医的道路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25个春夏秋冬,我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历经了国内、外知名高校2期博士后研究的历练,一步一个脚印,尽管经历了不少辛酸苦辣,牺牲了许多个人时间,但因为兴趣所在而不觉得苦累。
“世上无难事、只要勇攀登”。临床医学经验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基础向临床转型、教师朝检验医生转换,我确实经历了一个短暂但艰难的抉择心路历程;好不容易从一个普通老师晋升到教授、博导;现在要主持检验科和省临检中心两个部门的工作,担起检验学科带头人重担,负责全省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对于我这样一位47岁的女医学工作者是极大的挑战;医院党委的认可和鼓励让我鼓起了转型的勇气,25年检验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的经历赋予了我挑战的力量。
回顾医学发展历史,人类重大疫情的发生,都促进医学、包括检验医学的大发展。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面前,医务工作者需要无畏的勇气和惊人的耐力;我们检验工作者也需要与时间赛跑、和病魔抗战,早一秒诊断就多一份康复希望。任何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诊断检测试剂的研发、在来不及验证的情况下开展实验室检测如何科学判断、如何比对不同诊断试剂间的优劣性、如何根据自己实验室的设备等条件优化操作程序和方法,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科学思维理念。
转型不到两个月,我就遇上了肆虐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疫情就是命令”!自除夕当日接到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任务后,我便与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一起以院为家、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抗疫前线。从新冠核酸检测生物安全培训、实验室升级改造论证、新冠核酸检测人员配备、到核酸检测具体工作安排…,一项项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的新冠肺炎防控青年突击队凭借胆识和技术,及时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患者赢得了时间,为医院临床科室分担了风险。记得有朋友关心地问我“放弃职医院,还遇上重大疫情,面对高危病毒,你后悔吗?”我没有任何犹豫,回答“不后悔,我为自己的选择和能参加此次重大抗疫工作而自豪,人生价值的体现”。是的,这次疫情,让我亲身感受到从医者不畏危难、勇于担当的精神,这何尝不是生活赐予我的一笔宝贵财富。
李蓉参加年在美国召开的实验生物学会议交流(EB),圣地亚哥
肆
未来您有哪些工作设想?
我的研究方向与临床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调控方面,如:CD38在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介导的败血症中的作用及机制、CD38基因敲除在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TLR信号对B淋巴细胞发育的影响及其在炎症诱导的B细胞发育异常中的意义、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抑菌中草药探索等;我选择从基础向临床转型,就是想借助临床标本资源优势,按照灵感从临床来、验证回临床去的理念,拟带领检验团队进一步探讨微生物感染、败血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新靶点,为临床败血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降低败血症死亡率和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率。
生有涯而道无涯,为在有限的生命中追逐那漫长的梦想之路,我将马不停蹄、争分夺秒。新环境新人生,我将继续耐住寂寞、不畏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未来路上,我将带领省医检验人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检验质量;凝炼学科方向、强化学术交流、打造科研团队;严抓全省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提升临检中心的业内知名度。待到春暖花开时,回首今日之抉择,必是个华丽转身,我无悔!
李蓉博士
来源:根据对李蓉访谈资料整理
编辑:罗昭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