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类脓毒症样综合征

1、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和脓毒症的定义和发展早在年,VladimirNegovsky就已经认识到在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以后,由于全身性的缺血-再灌注,机体会出现一个具有明确诱因、发病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独特病理生理学过程,故将其命名为“复苏后病”[1]。自主循环恢复(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后机体经历长时间的、完全和全身性缺血后的一个非自然的病理生理学状态,年国际复苏联盟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将这种状态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2]。

在年,Schottmueller首次将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而引起疾病的征象称之为“败血症”,败血症患者有大量细菌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剧烈的全身中毒现象,被称为“脓毒症”(sepsis)。在年8月芝加哥举行的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世界危重病医学协会联席会上,将其定义为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flammatoryresponsesysdrome,SIRS)。直到年12月的华盛顿会议才制定了真正意义的脓毒症的诊断标准,首次对脓毒症的本质做了清晰而详细的阐述。

CA是目前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死于CA的患者超过40万人,而在中国约为54万人[3-4]。近半个世纪以来,CA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仍高达67%,最后往往死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5]。同样,脓毒症也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急危重疾病之一,全球每天大概有人死于该症。全球每年有超过万例重症脓毒症的病例,令人担忧的是,现在重症脓毒症每年仍以1.5%比率增长[5]。

由于两个综合征的高病死率,因此都是急危重领域的研究热点,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差异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sh/8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