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黃疸有下面這5種,包括母乳性、溶血性、感染性、阻塞性、先天缺陷性:
01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黃疸,又分早發型和晚發型,早發型母乳性黃疸,大多發生在出生前四天,是因為餵養母乳的孩子,對於怎麼喝母奶還不是挺熟練的,所以造成母乳攝取不足,連帶排便也不順暢,因此間接加速腸肝循環,使未結合膽紅素堆積,造成黃疸。
晚發型母乳性黃疸,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酵素1)的活性,使血液中的未結合型膽紅素(UB)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泄,於是血液中的UB濃度增加,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如繼續哺乳,黃疸在10-15天達最高峰,繼續3-12週後才緩慢下降,如果停止哺乳48小時後,黃疸很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
大約3成餵母乳的孩子會出現黃疸,但不會影響小兒的健康,也無發燒和食慾不好的症狀。如及時停止餵母奶,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6~10天內全部消失。對於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引起神經系統的傷害。對於母乳性黃疸也不必驚慌,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待黃疸好轉後可以繼續用母乳餵養。
02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任何一胎都會出現,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約為11~12%左右。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輕微症狀,只要採用光照療法即可,如果太高則必須換血。
03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子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CM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常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04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超音波檢查即可確診。請記住,一定要在2個月之內完成治療,否則會對肝細胞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05先天性缺陷黄疸先天缺陷性黃疸大多由遺傳性疾病引起。
如紅細胞G6PD缺陷(即蠶豆症)、紅血球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等都能引起黃疸。其中,蠶豆症的紅血球易受到特定物質破壞而溶血,特別是接觸某些外來的誘發物時更容易發生,紅血球會出現溶血,這些會造成溶血的東西以蠶豆為代表,這些患者吃到蠶豆後全出現臉色蒼白、肝臟脾臟腫大,小便發黃的現象,因為溶血,出現大量的膽紅素,當然新生兒不可能吃蠶豆,通常是孩子穿了樟腦丸接觸過的衣服造成溶血。
病理性黃疸嚴重時,特別是脂溶性的UB濃度上升太高進入了腦細胞,會引起“核黃疸”,發生時,小兒黃疸明顯加重,開始為嗜睡,吸奶無力或嗆奶,肌張力減退。如治療不及時會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部分患兒死於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四肢癱瘓等後遺症。
因此,分辨新生兒黃疸的屬性就很重要,即早診斷、及早治療。要密切觀察孩子的膚色變化,一旦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太早、太久、太黃、兩次、太慢),應馬上送醫院診治。面對寶寶的黃疸不要驚慌、也不要恐懼,是生理性的自然會消失,是病理性的早點治療也就沒事。
陈铉炜——北部妇产特约儿科专家台湾小儿科医学会专科医师、台湾新生儿科医学会专科医师,医院小儿科主任、医院小儿科总医师,现任台中市南区陈铉炜小儿科诊所执行长。
著有《儿童常见疾病》《儿童常见疾病2》《健康宝宝DIY儿童常见疾病预防3》等著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相关权利人,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儿科医生团队辛晓莉副主任医师
原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专家
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任儿科门诊主任1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儿科及新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的诊治。并为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创立了儿童哮喘专科门诊。
孙玲副主任医师
原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医生
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系,从事儿科及新生儿科临床工作近20年。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儿科及新生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重症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擅长新生儿疾病和儿科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李刚主治医师
原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医生
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系,从事儿科及新生儿科临床工作近20年。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儿科及新生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重症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治。
更多详情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