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份气温上升,很多草鱼池塘都会出现死鱼现象,根据多年水产技术服务经验,早春死鱼主要是由于低温期管理不当引起的。
一、早春死鱼症状
早春死鱼主要的症状为“边缘性”烂鳃,头部发黑,眼球内陷,鰓丝寄生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肝脏发白,肠道发红等,这些症状的早期问题大部分是由于烂鳃引起的,烂鳃过后腐烂部分的鳃丝更容易寄生各种寄生虫,烂鳃后有害菌从鰓丝血管进入全身引起败血症,有些烂鳃严重的会直接导致缺氧死亡。
二、什么样的池塘死鱼风险高
1、拉网时被浑水“呛”过的鱼
拉网时操作不当或者干塘时的“干塘鱼”,由于被浑水“呛”过,容易导致鳃组织受到损伤,严重的放鱼过后半个月内就会出现死亡,轻微的会带伤越冬,由于低温期这种烂鳃潜伏期较长,不容易发现,等到温度升高的时候就会出现死鱼。
2、水质偏浑、偏脏的池塘
一般水质偏浑、偏脏的池塘,鱼鳃丝上也会有少量的杂质,鳃上有污染物导致呼吸不畅,鱼处于长期缺氧或亚缺氧的状态,长期处于这样恶劣环境的鱼容易出现烂鳃死鱼的情况,等到温度升高时,有害菌生长繁殖速度加快,更容易出现死鱼。
3、水偏浅、偏浓的池塘
水偏浅、偏浓,水体稳定性较差,天晴时水温升高,溶氧偏高,没投喂的鱼容易在池塘边上或者水面上游动,易发生气泡病,变天时又容易出现倒藻的现象,继而加重烂鳃。
4、淤泥较厚的池塘
淤泥较厚的池塘底部是一个环境较差,容易滋生寄生虫、有害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早春之前很少会使用“改底”产品,经过一个越冬期鱼虾抵抗力弱,容易感染病原。
5、低温期使用“化肥”肥水的池塘
低温期肥水速度偏慢,盲目的加量使用磷肥、碳铵、尿素等“化肥”,容易导致肥料沉积池塘底部,温度升高时就容易出现水质偏浓,发黑,轻则引起鱼缺氧或吃食不好,严重的导致倒藻,出现烂鳃或死鱼。
6、使用药物不合理的池塘
低温期大部分药物的毒性偏弱,加量使用甚至把消毒杀菌药物作为预防性药物使用会导致药物残留,容易加重鱼体负担,温度升高就容易出现问题。
三、池塘早春死鱼防控方法
1、加深水位,减少水变,减少鱼应激
当天气变化较大,出现水色变清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倒藻了,在变天后及时使用解毒碧水安调水解毒促进藻类生长,稳定水体。
2、合理施肥,预防气泡病
保持水质偏肥,藻类多样化,建议养殖早期选用营养全面的有机肥。
3、控制水肥,减少水黑,预防缺氧
出现水黑的情况一个是池塘淤泥较厚,底泥中有很多营养元素,气温升高的时候出现返底“返肥”,后导致水发黑;另一个是池塘使用过多的磷肥,磷肥的絮凝作用会使池塘中的有机杂质和过量的磷肥沉积在池塘底部,引起底部营养过剩,天气变化的时候这些“肥”就会进入水体引起水浓、水黑。
4、坚持改底,稳定环境,减少病原
越冬期也需要进行改底操作,因为池塘中的淤泥一直都存在,加上池塘底部缺氧,导致“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滋生,所以越冬期也需要改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