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拔火罐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疖肿。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2.2病症示例感冒拔罐疗法
症状:畏寒发热重无汗,头痛身痛,可有鼻塞流涕。取穴:风池、大椎、外关
拔罐方法:
留罐法。取上穴,留罐15~20分钟。
腹痛拔罐
症状:胃脘以下发生疼痛,有冷痛,灼痛,隐痛、绞痛、满痛、胀痛、刺痛等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气海、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
留罐法。取上面3—5个穴位,留罐10~15分钟
乳腺增生之拔罐疗法
症状:乳房内有硬结、月经前、生气后疼痛加剧,伴有口苦咽干,或喉中如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烦易怒,心情不畅,同时伴有月经不调。
取穴:肾俞·檀中·肝俞·气海·期门。
操作方法:
留罐法。依上述穴位先闪罐拔罐潮红再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
操作禁忌(1)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2)拔火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
(3)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火罐
(4)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
(5)女性的月经期及其它出血症部位,不可拔罐。
(6)拔火罐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
(7)高热、抽搐、痉挛等
(8)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
(9)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应用
(10)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禁忌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请勿尝试拔罐,否则可能引起问题:
1、重度心脏病、或身上有金属物质的;
2、有出血倾向的、出血史的、开放性骨折、败血症、血友症等;
3、全身浮肿,急性外伤性骨折;
4、全身皮肤病或局部皮损(如皮肤过敏或溃疡破裂处);
5、极度衰弱、消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6、高热不退、抽搐、痉挛;
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及静脉曲张部;
8、瘰疬、疝气处;
9、肝炎、活动性肺结核等传染病;
10、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11、女性经期、四个月以上之孕妇。六岁以下之儿童及七十岁以上之老人。
12、前后二阴。
虽不是绝对禁忌,但应选择小口径的管子,拔罐数目要少,距离要远,操作时应特别慎重。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