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让池塘发病的嗜水气单胞菌,最好的防治方

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气单胞菌(Aeromonas)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直杆菌,或呈球杆状或丝状,大小为(0.1-1)μmx(1-4)μm,菌体两端钝圆,无荚膜,无芽孢,绝大多数有极端单鞭毛,气单胞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以从水源,土壤以及人的粪便中分离。本属细菌有的种可引起人类腹泻等多种感染。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病原常见的有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cavaie)和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等种类。本推文主要介绍一下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是淡水,污水,淤泥及土壤中常见细菌,也是引起淡水养殖动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细菌。形态两端钝圆,直或略弯的短小杆菌,多数单个存在,少数双个排列。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琼脂上的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中央隆起,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状。不产生色素,在血液琼脂上呈β溶血。最适温度8℃,生长pH为6-11,最适Ph为7.-7.4,生长盐度范围0-4,最适为0.5。生化特性氧化酶,触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M-R试验,V-P试验阳性,还原硝酸盐,不分解尿素,液化明胶,精氨酸脱羧酶阳性,赖氨酸脱羧酶阴性,对弧菌抑制剂(0/19)及新生霉素不敏感。抵抗力本菌是水中常见细菌,一般在夏季较多,冬季较少,同时,也是鱼肠道的菌群之一。从鱼,人和其他动物分离株较环境分离株的蛋白质分解能力强,尤其对酪蛋白,纤维蛋白等,本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差,60-65℃下30min至1h死亡。抗原性运动性气单胞菌有O抗原,H抗原和K抗原。其中O抗原可分为1种,H抗原有9种,K抗原能部分抑制O抗原的凝集反应,并与鳗弧菌等有交叉反应。此外,运动性气单胞菌与杀鲑气单胞菌以及其他属的细菌也存在着共同的抗原成分。致病性本菌产生的毒素具有溶血性,细胞毒性及肠致病性。溶血性毒素分α和β两种。此外,本菌还能产生酪蛋白酶、纤维蛋白酶、胶原酶、葡萄球菌溶解素等,这些均与本菌的毒性有关。嗜水气单胞菌对多种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具有致病性,可引起鳗鲡的赤鳍病、鲤和金鱼的竖鳞病、鲢和鳙的打印病、青鱼和草鱼的细菌性肠炎、青鱼的疖疮病、香鱼的红口病、甲鱼的“红脖子病”、蛙的红腿病、蛇的败血病和口炎,此外,还可导致鲑鳟等鱼类的败血症,统称为运动性气单胞菌败血病。本菌主要通过肠道感染,在鱼体受伤或寄生虫感染的条件下,还可经皮肤和鳃感染,并与水温、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饲料密度等有密切关系,水温为17-0℃时,死亡率较高,在9℃以下鱼很少发病死亡。

微生物检查涂片镜检:取病鱼的血液、脏器等涂片,做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分离培养:将上述病料划线接种于含青霉素的TSA、Rimler-Shofts培养基、McCoy-Pilcher培养基等选择培养基上,在8℃左右进行分离培养。也可采用ss琼脂、麦康凯琼脂等肠道细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运动性气单胞菌通常不分解其中的乳糖。对分离菌应进一步做生化鉴定、动物接种试验和血清学检查。动物接种试验:将病料加适当生理盐水研磨成匀浆,或将本菌的培养物给小鼠、豚鼠或家兔注射,可使试验动物死亡,脏器和接种部位的皮肤等出现坏死性病理变化。血清学检查:凝集反应、琼脂扩散直接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可应用于本病的诊断和分离菌的鉴定。

免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免疫原性好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制备灭活疫苗,用于鱼类浸泡或注射免疫,可有70%的保护力。提取该菌胞外蛋白质及脂多糖制备亚单位欧联疫苗,对小鼠及鲫也显示了较好的免疫效果。(作者:小破同学)

鱼类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中广泛分布,一般为正常共栖菌,但是该菌所致的败血症曾在我国南方各省淡水养殖鱼类流行暴发。嗜水、可动的气单胞菌原分为三种: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亚科)、和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水环境中,最极端的盐度的海区除外。它也是健康的鱼肠道的一部分。嗜水气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长约0.5一1.0μm。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兼性厌氧。生长合适的pH为5.6~9.0。最适生长温度为5~35℃,最低0~5℃,最高38~41℃。在普通营养介质上很容易从受影响鱼类的肾脏或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圆整、隆起、平滑、透明的菌落,颜色由白至浅黄色,并可有特殊的气味。在血琼脂上生长旺盛(图一),某些菌株即使在10℃也可产生清晰的β-溶血,某些菌株的溶血性在培养基上传代时可能丢失。

图一,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的嗜水气单胞菌

亲水性可能是池塘养殖和野生淡水鱼暴发严重疾病的最重要原因。各种淡水鱼都可感染,可表现为皮肤溃疡的慢性型,如可致鲤的“红皮炎”,更多的则是患败血症急性死亡,尤其是人工密集养殖的温水鱼在水温较高的季节最为常发,它通常发生在处于应激状态的鱼类中。由于这种生物的普遍分布,尽管鲤鱼严重的流行病最常发生在水温上升的春季,鱼类因越冬条件差而受到压力,鱼类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此外,冷水鱼及观赏热带鱼亦有类似报道,已确诊患病的重要养殖鱼类有鲫、鳊、鲮、鲤、鲢、鳙、草鱼、香鱼、狼鲈、虹鳟、尼罗罗非鱼、

斑点叉尾鮰和黄鳝。除鱼类外,蛙类、短吻鳄、海龟、虾类、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记录。人类也有因为嗜水气单胞菌而发生胃肠炎及伤口感染的病例。受感染的鱼类通常受到其他因素的压力,颜色变暗,体表及鳍基部有大量红色不规则出血及腹水(图二)。皮肤表面的出血可溃烂形成浅层坏死病变。内脏坏死时,内脏充血,内脏出血。切开肾脏和肿胀的脾脏,常导致半液体内容物滴出(故称嗜水气单胞菌)。组织病理学与假单胞菌感染无明显区别,肾、脾造血组织减少,其余细胞坏死。肠粘膜通常坏死并脱落至管腔内。心肌、肝脏、性腺和胰腺出现局灶性坏死。皮肤病变开始为严重的真皮水肿和网状层充血,导致表皮海绵状和溃疡,随后至肌肉层广泛出血坏死,但通常病变较弧菌病更为浅表。

图二,雌性鳟鱼,由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而具有大出血病灶

已知嗜水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间存在着毒力差异,强毒株的溶血性可高于低毒株0倍之多。致病菌株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如溶血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和表层蛋白等。有关毒素的研究诸说不一,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该菌的培养上清中含有一种外毒素,不具典型的A、B亚基结构,是单个分子的多肽,分子量约5kd,具有溶血性,细胞毒性以及肠毒素毒性,抗胰酶,不耐热,与霍乱抗毒素中和试验不交叉,能溶解人O型、兔等红细胞,对Veor、HeLa等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毒素静脉注射小鼠、腹腔注射鲫鱼均有强烈的致死性。

对于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可从改善环境下手,特别是减少有机污染物水平和降低温度,以及清除死鱼和濒死鱼,对减少损失大有帮助。在感染通常可以通过抗生素或增强磺胺类药物的治疗来控制,但由于受感染的鱼类通常是厌食症,可能需要进行肠外治疗,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源,治疗效果一般。

参考材料:

陆承平.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及其所致鱼病综述--《水产学报》

《FishPathology》

作者:侯素莹

来源:水生动物健康评估

欢迎合作线索提供、商务推广,请联系

目前水产养殖网已经开了很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zz/5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