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基础知识回顾发热

1.感染性发热

(1)急、慢性传染病。

(2)急、慢性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

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1)风湿性疾病:

①风湿热;

②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成人斯蒂尔(Still)病、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2)恶性肿瘤:

①各种恶性实体瘤;

②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3)无菌性组织坏死:

①内脏梗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脾梗死;

②大面积组织损伤,如烧伤、大手术等。

(4)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包括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及严重脱水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

(6)物理因素:

如中暑、日射病、放射线病等。

(7)变态反应:

①药物热;

②溶血,如药物引起的溶血和血型不合输血引起的溶血等。

(8)其他: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

包括:①感染后热;②神经功能性低热(原发性低热);③夏季低热;④生理性低热。

1.发热的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根据体温的高低不同,将发热分为如下4度:

(1)低热:温度为37.3~38℃。

(2)中等度热:温度为38.1~39℃。

(3)高热:温度为39.1~41℃。

(4)超高热:温度为41℃以上。

2.发热的分期、常见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自发病起发热可分为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

前驱期:根据发热病因的不同,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表现各异,多数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四肢酸痛和食欲缺乏等。

体温上升期:有骤升和渐升之别。

体温骤升者常伴有寒战,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和疟疾等;渐升者则开始先呈低热,数天内上升到高热,见于伤寒等。

高热期:指发热的最高阶段,可见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心跳加速等。

其持续时间随病因不同而异,如疟疾仅数小时,肺炎链球菌肺炎为数天,而伤寒可达数周。

其体温曲线即热型亦因病因不同而异,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特殊热型,但由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解热药的应用及个体差异等原因,有时热型可不典型。

常见的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和伤寒等。

弛张热:

因常见于败血症,故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而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上,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除见于败血症外,还可见于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经过1天至数天的无热期(间歇期)后,又骤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交替发作多次。常见于布鲁氏菌病。

5)回归热:

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骤然升高,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发作。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体温下降期:

此期常表现为多汗和皮肤潮湿。

有骤降和渐降两种方式。

体温在数小时内降至正常为骤降,常见于疟疾、肺炎链球菌肺炎和输血反应等。

体温在数天内降至正常为渐降,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每日基础五分钟,后期冲刺更轻松

配套题库??有效复检薄弱点

长按识别,扫码获取

点击阅读原文,每日为自己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zl/7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