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颠疯怎样治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居39种法定传染病之首,又被称为“一号病”。曾在世界上造成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不计其数。我国已判定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的个县(市),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在世界鼠疫处于活跃的情况下,~年在青海、新疆、西藏、云南、内蒙等5省发现人间鼠疫例,病死率24.5%。·鼠疫的流行概况·
说起鼠疫,这个古老的传染病,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流行,造成的死亡总人数接近1.7亿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数约1亿人,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即中世纪的“黑死病”造成约万人死亡。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鼠疫流行才有所控制,呈散发流行状态,20世纪70—80年代,全世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约例左右。20世纪90年以来,鼠疫疫情有上升趋势。如年至年,全球25个国家报告鼠疫病例例,其中例死亡。0-5年全球共报告例鼠疫,其中例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甲类传染病。我们国家仅有两个甲类传染病,另外一个是霍乱。鼠疫还有另一个名字,大家肯定都听说过,那就是黑死病。这种流行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恐怖的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
·鼠疫的类型·
1、腺鼠疫:通过叮咬接触途径传播的病原菌会首先侵犯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胀、坏死和脓肿,多为腹股沟淋巴结,这个过程称为腺鼠疫。2、败血性鼠疫:病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所致,形成菌血症、败血症,这个过程称为败血性鼠疫。可出现高热(39-40℃),皮肤黏膜出现小出血点,若不及时抢救可在2-3天死亡。3、肺鼠疫:病原菌经过血流积聚在肺部,并在肺泡巨噬细胞内繁殖后引起肺炎,这个过程称为肺鼠疫。肺鼠疫由腺鼠疫、败血型鼠疫继发而成,病人出现高热咳痰、痰中带有大量肺鼠耶尔森菌。患肺鼠疫的病人或动物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将病原菌传播开来,导致鼠疫的流行。被感染发病的敏感动物和人在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大多数在一周之内死亡。·鼠疫是如何传播的?·
1.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旱獭等。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鼠疫可以经鼠蚤叮咬、破溃皮肤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蚤叮咬带病菌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再叮咬人时引起感染。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少数病人是因捕猎、宰杀、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经由皮肤或粘膜的伤口而感染鼠疫病菌。
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咳嗽、谈话、呼吸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传播,可以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的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有关。
·鼠疫的临床表现·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轻型病人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脓。
腺鼠疫最为常见,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可以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形成疖、痈。叮咬附近区域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可以迅速化脓、破溃,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
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抢救不及时2到3天内死亡。
败血症型鼠疫最为凶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病死率几乎达到%。
·鼠疫的诊断和治疗·
发病前10天内曾到过鼠疫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病人,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诊。
确诊或疑似的病人,就地隔离治疗。
鼠疫应强行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不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达到50%以上。
目前临床上治疗首选庆大霉素和链霉素。暴露后预防一般选用选药物为多西环素。根据感染部位不同而采集患者淋巴结穿刺液、血液和痰等标本送检,因鼠疫是烈性传染病,一旦做出初步判断或确诊都应即刻通知临床,隔离并治疗患者,协同疾病控制中心尽早查清传染来源,必要时实行疫区封锁,以免疾病扩散蔓延。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