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李斯特菌败血症

本文作者为医院医院杨春燕、许平、杨巧芝、杨玉军和李宝云,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五期。

对于人类,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李斯特菌病,主要包括脑膜炎、败血症和单核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感染LM后,早期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症状,由于LM对神经系统有特殊易感性,除败血症外,晚期主要表现为脑膜炎症状。李斯特菌病主要由被污染的食物等引起,发病率达0.02‰~0.05‰,新生儿发病率接近0.52‰,总死亡率达20%~30%。通过血培养可明确诊断LM感染。对于需要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新生儿,在获取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前,建议首选青霉素类或青霉素类联合其他抗生素。如新生儿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红霉素和万古霉素等。应对孕妇加强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以避免孕期感染,这是预防新生儿李斯特菌病的重要措施。极早期发现和检测,针对性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降低LM感染的死亡率。

1.病例介绍

1.1病例1

1.1.1第一次住院

患儿男,出生后30min,因“皮肤苍白30min”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G2P1)。妊娠37+3周,产前监护示“胎心快,胎动减少”,行剖宫产娩出,羊水Ⅲ度污染、量多,胎盘和脐带未见异常。患儿出生后重度窒息,1min阿普加评分(Apgarscore)为3分,给予清理呼吸道、刺激足底和吸氧等后,患儿恢复自主呼吸,5min阿普加评分为8分,10min阿普加评分为8分,但皮肤苍白。出生10min后皮肤黏膜苍白加重,无自主呼吸,心率50次/min,给予人工复苏气囊加压、胸外心脏按压和肾上腺素0.1mg注射后心率渐升至次/min。转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ICU)时,患儿再次出现呼吸停止、心率60次/min,四肢松软和皮肤黏膜苍白等症状。母亲妊娠史:患儿母亲产前有集体饮食史和高热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T)不升,脉搏(P)60次/min,呼吸频率(R)0次/min,体重(Wt)2.9kg。足月儿貌,神志不清,昏迷,呼吸困难,全身皮肤苍白,甲床、腹股沟可见胎粪污染,面色及四肢发绀,前囟平坦,张力不高,口周发绀,胸廓无起伏,未闻及呼吸音,心率60次/min,心音低钝,心律不齐,腹软,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肿大,肠鸣音存在,指趾端发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双下肢水肿,四肢松软。

辅助检查:入院气管内插管后急查血气分析:酸碱度(pH)未测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75.3mmHg(1mmHg=0.kPa),动脉血氧分压(PaO2)mmHg,血糖(Glu)11.7mmol/L,血乳酸(Lac)17mmol/L,碳酸氢盐(HCO3-)未测出,碱剩余(BE)未测出,血钠(Na+)mmol/L,血钾(K+)5.5mmol/L,血钙(Ca)1.34mmol/L,血红蛋白(Hb)g/L。血常规:白细胞(WBC)16.9×/L,中性粒细胞(N)29.2%,淋巴细胞(L)64.9%,Hbg/L,血小板(PLT)×/L。尿常规:尿蛋白(Pr)±,pH5.0。血生化:总蛋白(TP)30g/L,白蛋白(A)18g/L,球蛋白(G)12g/L。前白蛋白(PA)77g/L,Glu12.43mmol/L,K+6.47mmol/L,Na+.8mmol/L,血氯(Cl-)95.3mmol/L,二氧化碳(CO2)9.3mmol/L,血磷4.49mmol/L,β2微球蛋白7.5mg/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U/L,超敏C反应蛋白(CRP)47.55mg/L。病毒筛查均为(-)。凝血系列:凝血酶原时间(PT)28.2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8s,血浆纤维蛋白(Fg)2.13g/L,凝血酶时间(TT)16.9g,D二聚体3.25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98mg/L。血培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生长状况%。住院3d后复查血生化:TP27g/L,A16g/L,G11g/L。PA87g/L,Glu5.09mmol/L,K+3.82mmol/L,Na+.9mmol/L,Cl-99.2mmol/L,CO.5mmol/L,β2微球蛋白14.84mg/L,CK-MB52U/L,超敏CRP43.17mg/L。血常规:WBC21.32×/L,N89.94%,L7.44%,Hbg/L,PLT25×/L。胸部X线摄影检查:双肺野透光度稍减低,双肺野可见弥漫性点片状影(见图1、图2)。颅脑超声结果:双侧脑室旁白质回声明显增强,脑血流舒张期反向(见图3)。

入院初步诊断:①新生儿重度窒息;②胎粪吸入综合征;③呼吸衰竭;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⑤混合性酸中毒;⑥高乳酸血症;⑦高血糖症。

治疗经过:入院后立即给予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扩容和纠酸改善微循环。入院约15min后,心率渐升至次/min,经皮测血氧饱和度90%左右。入院2h后复查血气分析:pH7.,PaCO.1mmHg,PaO.1mmHg,Glu4.6mmol/L,Lac7.4mmol/L,HCO3-15.8mmol/L,BE-11.5mmol/L,Na+mmol/L,K+2.6mmol/L,Ca0.88mmol/L,Hbg/L。

再次给予扩容,纠酸,咪达唑仑镇静,盐水洗胃,小剂量肝素改善出凝血功能及支持对症处理。酸中毒纠正困难、患儿血压波动明显,多次纠酸扩容,并给予患儿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循环。结合入院超敏CRP结果,给予美洛培南抗感染治疗。患儿腹胀明显,胃肠减压管内可见黄绿色物。患儿血压升至61/45mmHg左右,全身水肿明显、呈凹陷性,结合白蛋白水平,考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补充白蛋白。患儿腹胀明显,暂禁食,给予肠道益生菌以调节肠道菌群,患儿血钙水平低,1.22mmol/L,予以钙剂补充。入院第4天,患儿在机械通气下,全身皮肤苍灰,胃管内可引流出少量黄绿色物,收缩压可维持在60~70mmHg左右,刺激有皱眉动作,心音有力,全身凹陷性水肿明显,腹仍胀,肠鸣音弱;家属要求出院,放弃治疗。

1.1.2第二次入院

8日龄,该患儿因“反应差8d,发热2d”入院。T最高达38.5℃、呈持续性,无抽搐,无呼吸暂停,无咳嗽。

入院查体:T38.5℃,P次/min,R50次/min,血压(BP)74/32mmHg,Wt3.28kg。反应差,全身皮肤黏膜略苍灰,前囟平坦,张力不高,口周微绀,呼吸急促,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音低钝,无杂音,腹软,肝脾未及肿大,脐带未脱,局部干燥,四肢末梢暖,双下肢、阴囊水肿明显,双下肢肌张力尚可,拥抱反射活跃。

辅助检查:pH7.,PaCO.2mmHg,PaO.5mmHg,Glu3.4mmol/L,Lac0.7mmol/L,BE-1.6mmol/L,Na+mmol/L,K+3.3mmol/L,Ca0.94mmol/L,Hbg/L。血常规:WBC39.0×/L,N65.6%,L19.7%,Hbg/L,PLT×/L。尿常规:Pr+,pH7.5。血生化:丙氨酸转氨酶(ALT)50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7U/L,TP45g/L,A28g/L,G17g/L;PAg/L,Glu1.78mmol/L,K+3.43mmol/L,CO.8mmol/L,血磷2.60mmol/L,β2微球蛋白4.16mg/L,CKMB38U/L,超敏CRP31.73mg/L。血浆降钙素原(PCT)0.45ng/mL。脑脊液:外观:淡黄色微浑无凝块;潘式试验:++++;Pr2.85g/L,Glu0.90mmol/L,Cl-mmol/L;有核细胞计数:×/L,N40%,L45%,单核细胞(M)15%。病毒筛查均为(-)。胸部X线摄影检查:双肺野纹理增多、模糊,双肺野可见淡薄斑、片状模糊影,双肺门影略增浓。心脏超声检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小缺损),三尖瓣轻度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头颅彩超检查:双侧脑室旁白质回声明显增强,脑血流阻力指数降低(提示脑水肿)(见图3)。

入院初步诊断:①新生儿败血症;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重度);③疑为中枢感染,化脓性脑膜炎。

治疗经过:入院后立即给予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两联足量抗感染,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激素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心脑肾肝等脏器功能,并给予对症处理。入院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范围。入院第8天复查脑脊液:外观:微黄色清晰无凝块;潘式试验:++;Pr1.38g/L,Glu1.59mmol/L,Cl-mmol/L;有核细胞计数:12×/L,N4%,L54%,M35%。血常规:WBC15.8×/L,N41.7%,L43.7%,Hbg/L,PLT×/LCRP3.9mg/L。住院4周后,患儿治愈出院。随访期间,该患儿智力体格发育良好(见图4)。

1.2病例2

患儿男,出生后6h,因“呻吟、呼吸困难6h”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G2P2),妊娠34周时因其母过度劳累于外院顺产娩出,胎膜早破18h,羊水和胎盘未见异常,脐带绕颈2周,生后发绀窒息。清理呼吸道并刺激足底,约10min后,患儿恢复规律自主呼吸,但反应差,呻吟明显,全身皮肤黏膜苍白,无抽搐,无尖叫。外院给予清理呼吸道和吸氧后,患儿转入我院。患儿母亲有家兔喂养史。

入院查体:T不升,P次/min,R60次/min,Wt2.5kg。早产儿貌,神志清,反应差,全身皮肤黏膜发绀,前囟略饱满,口周发绀,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中水泡音,心率次/min,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肿大,肠鸣音存在,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张力高,拥抱反射不完全,吸吮和觅食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入院气管内插管后急查血气分析:pH7.33,PaCO.3mmHg,PaO.4mmHg,Glu3.2mmol/L,Lac2.9mmol/L,HCO3-21.5mmol/L,BE-3.4mmol/L,Na+mmol/L,K+4.0mmol/L,Ca1.05mmol/L,Hbg/L。血常规:WBC5.9×/L,N58.0%,L36.1%,Hbg/L,PLT×/L。血生化:TP44g/L,A22g/L,G22g/L,PA24g/L,Glu1.01mmol/L,K+4.81mmol/L,Na+.4mmol/L,Cl-99.6mmol/L,CO.3mmol/L,血磷2.57mmol/L,β2微球蛋白15.92mg/L,CK-MBU/L,超敏CRP47.42mg/L。病毒筛查均为(-)。凝血系列:PT18.1s,APTT50.5s,Fg3.00g/L,TT19.8g,DTT22.5mg/L。死亡后血培养及痰培养均示:LM,生长状况%。致畸病原体免疫球蛋白M(TORCH-IgM)抗体均阴性。血氨μmmol/L。胸部X线摄影检查结果提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入院初步诊断: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③早产儿;④新生儿肺炎;⑤呼吸衰竭(Ⅰ型)。

治疗经过:入院后立即给予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改善胃肠功能,维持血糖和血压正常水平以及对症处理(见图5)。患儿全身皮肤散在点片状浅红色皮疹,皮疹中心部位发白(见图6)。患儿氧合不稳定,乳酸进行性增高,血氨浓度高,肝脏增大,昏迷,不排除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入院第3天,患儿经皮测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下降,精神极差,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

2.讨论

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监护室生命支持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逐年提高,然而感染,尤其细菌感染,仍是新生儿围生期发病和死亡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发病时间,败血症可分为早发性败血症(earlyonsetsepsis,EOS)和晚发性败血症(lateonsetsepsis,LOS)[1]。近年来,随着时代变迁,新生儿细菌感染病原学不断发生变化。

2.1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

李斯特菌属(listerella)有2个群7个种,分别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LM)(亦称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菌(L.ivanovii)(亦称绵羊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Linnocua)(亦称无害李斯特菌)、韦氏李斯特菌(Lwelshimei)、塞氏李斯特菌(Lseeligeri)、格氏李斯特菌(L.grayi)和莫氏李斯特菌(L.murrayi)。LM的幼龄菌(取16~24h的培养物进行革兰染色),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长0.5~2μm,宽0.4~0.6μm,直或稍弯,常呈V字形,成对排列。LM在营养肉汤中20~25℃培养24h可有4根小鞭毛形成,有动力;36℃培养时无鞭毛形成,动力消失。LM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36℃培养24h后,LM呈细小、半透明、微带珠光的露水样菌落,直径0.2~0.4mm,在斜射光下,菌落有典型的蓝绿色光泽。在血平板上36℃培养24~96h,菌落呈β溶血[2-5]。

2.2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LM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致病菌,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对于家畜,LM感染后可引起脑膜炎、脑炎以及自发性流产等,并可暴发流行。对于人类,LM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主要包括脑膜炎、败血症和单核细胞增多症[6-13]。对于婴幼儿、妊娠妇女和免疫耐受患者,LM的感染死亡率高达20%~30%[14-16]。

2.3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毒力

李斯特菌溶解素(LLO),由hly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孔形成毒素和主要的毒力因子,可破坏吞噬体,使细菌进入胞液并在其中繁殖,hly基因的缺失可导致细菌毒力的丧失。不产生LLO的LM可在非吞噬细胞的胞液中生存一段时间,但不能繁殖,并且可被吞噬细胞杀灭。

2.4李斯特菌病的发病率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李斯特菌病的报告较多,李斯特菌曾多次引起食源性暴发流行[17,18],李斯特菌病主要由被污染的食物等引起,发病率达0.02‰~0.05‰,新生儿发病率接近0.52‰,总死亡率达20%~30%,明显高于其他肠道致病菌感染,而在发展中国家相关报告较少[19-21]。在我国,相关报告多为新生儿散发病例。

对于孕妇,李斯特菌感染的主要危害为在妊娠后3个月直接危害胎儿。李斯特菌感染后,部分感染孕妇可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严重感染者可导致围产儿及孕产妇死亡。孕妇感染后的最初表现包括感冒样症状及发热、寒战、肌肉痛,少数伴腹痛及胃肠道症状,这些症状一般发生在产前数日或数周,此时李斯特菌已进入血液并感染子宫和胎儿。李斯特菌感染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也可在孕妇足月分娩后传给胎儿,引起新生儿感染,严重时可导致围产儿死亡[22]。

2.5李斯特菌病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感染李斯特菌后,早期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症状[23],由于李斯特菌对神经系统有特殊易感性,除败血症外,晚期主要表现为脑膜炎症状[24,25]。李正红等[1]的研究纳入32例EOS患儿,其中李斯特菌败血症4例,3例发生感染性休克,2例发生脑膜炎。

早期感染发生在出生后2d内,由宫内感染所致,常在出生后即刻或出生后很快起病,表现为败血症、播散性微脓肿或微肉芽肿等;晚期感染发生在出生后几天至1周内,为产后获得性感染,见于足月儿(见表)。早发型病例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在本文中,2例病例的母亲在分娩前白细胞计数、CRP、体温和胎心率等已出现异常。因此,对于CRP、体温异常的孕产妇,应充分考虑李斯特菌感染的可能性,并及时行血培养以明确诊断[26-28]。

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的其他临床表现,较特异的包括肉芽肿皮疹——弥散性苍白小结节及早产儿[29,30],非特异的表现包括小于34周早产儿的羊水粪染等。本研究第2例患儿系妊娠34周早产儿,全身散在皮疹。

LM感染患儿的特点包括:①母亲妊娠晚期有感染表现,如阴道分泌物和羊膜可培养出李斯特菌,胎盘和脐带等呈病理炎症性改变(见图7~9);②出生时羊水混浊,宫内窘迫或窒息;③发病早期表现为发热、反应差、呼吸困难、不同形状的皮疹、肝脾肿大和抽搐等,严重时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死亡率高,本文中第一例患儿第一次入院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第二次入院后主要表现为脑膜炎,第二例患儿有败血症表现,并有特殊皮疹(见图6);④周围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CRP明显升高;⑤血培养、脑脊液检查示LM阳性。

对于危重新生儿,应重视白细胞计数、CRP、血小板、胸部X线摄影检查和血培养等;尤其对于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较低、CRP较高者,应考虑李斯特菌宫内感染的可能性。应结合患儿母亲分娩史,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以最大限度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救治成功率。

请将您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儿科学大查房》的







































白癫疯的方法
白癜风早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zl/1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