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满嘴是泡,多数情况下,可以判断是羊传染性脓疱又称“羊口疮”,特点是在羊的口唇等处的皮肤和粘膜上,先发生丘疹、水疱,后形成脓疱、溃疡,最后结成桑椹状的厚痂块;部份病羊伴有眼结膜发炎,开始眼流水、发红,最后结膜变白变厚、瞎眼。其病原是传染性脓疱病毒,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
一、流行特点
羊口疮病毒分类上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砖形或呈椭圆形的线团样(病毒粒子表面呈特征性的管状条索斜形交叉,呈编织样外观),一般排列较为规则。核酸类型为双股脱氧核糖核酸(DNA)。羊口疮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干燥痂皮内的病毒于夏季日光下经30~60天开始丧失其传染性;散落于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至来春仍具有感染性。病料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保存,可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本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30分钟即可被灭活。常用的消毒药为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溶液。
本病由病毒引起。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变部位的渗出液和痂块中。健康羊只因同病羊直接接触而感染,或由污染的羊舍、饲料、饮水等而感染。本病无季节性,常表现为群发性流行;成年羊多散发,幼羔羊多群发。
二、临床症状
病变主要在口腔、口唇和鼻部等部位,初期出现稍突起的红色斑点,以后变为红疹、水疱、脓疱,最后形成痂皮。痂皮开始呈红棕色,以后变为红褐色,非常坚硬。病羊口中流出混浊发臭的口水,疼痛难忍,不能采食。有的病羊蹄部也出现脓疱和溃疡。另外由于病羔吃乳,也可使母羊的乳房、乳头及大腿内侧出现脓疱和溃疡。若无其它并发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过10天后,痂块脱落,皮肤新生,并不留任何斑痕。
三、诊断要点
本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且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为多,常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发病,但呈散发性流行。人也可感染羊口疮病毒。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自然感染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厩舍或牧场而引起。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内可连续危害多年。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潜伏期4~8天。
本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也见混合型感染病例。
唇型: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如为良性经过,则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性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有些病例口腔粘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个别病羊可因继发肺炎而死亡。继发感染的病害可能蔓延至喉、肺以及真胃。
蹄型:病羊多见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期缠绵。也可能在肺脏、肝脏以及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衰竭而死或因败血症死亡。
四、如何预防
1)平时防止发生创伤,如有创伤,如有创伤及时进行外科处理。
2)经常检查草料和垫草中有无芒刺等坚锐异物,发现坚锐异物及时取出。牧地应干燥平整,防止刺伤而继发本病。
3)外地引进羊只隔离观察,无病才能混群。
4)加强羊圈、舍和用具的定期消毒,出现病羊要隔离治疗。
五、如何治疗
局部疗法:出现脓疱部位时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除去坏死组织,涂擦碘甘油溶液,亦可撒布冰硼散。
痘疮一针灵含有高效价同源精制抗体,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羊痘,羊口疮,羊高热提高羊群免疫力,增强羊群体质。羊痘同源精制抗体系用羊痘、羊五号病、羊口疮病毒浓缩精制疫苗免疫健康羊群,产生高效价抗体后,收集抗体,采用酶切、透析、沉淀技术提取IgGFab片段加保护剂制备而成。
药物治疗:肌肉注射痘疮一针灵,0.1ml/kg体重,1次/天,连用2天。预防剂量减半或遵医嘱。
商品名称:痘疮一针灵主要成分:羊同源精制抗体功能主治:用于羊痘、羊口疮、羊高热的紧急预防和紧急治疗。增强免疫力、中和病毒,提高羊群抗病力。包装规格:20ml/瓶×12瓶/盒×16盒/件编辑整理:羊病百科知识大全
华谊兽药销售
华谊兽药公司用更多优质高效无残留兽药,更多尖端优秀的动药产品,为中国禽畜产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华谊兽药白老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