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道了一则新生儿黄疸事件:刘女士分娩出院后宝宝脸呈橘黄色,眼白部分都是深黄色,很明显是新生儿黄疸。但刘女士的长辈们都说:“十个宝宝九个黄,不用管它,过几天就好了”。
正是这些“过来人的经验”,让刘女士放松了警惕,没有去管,导致宝宝黄疸值越来越高,命悬一线!医院医生随访及时,赶快将宝宝送医治疗,这才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01
宝宝健康
最怕“过来人的经验”
宝宝刚出生需要特别呵护,而对于新手妈妈来说,由于缺乏经验,遇到宝宝问题时常会听“过来人的经验”:听老妈的
听婆婆的
听闺蜜的
听邻居的
就是不听医生的...
尤其是宝宝刚出生前3个月,身体发育不完全,对外界的刺激尤为敏感,这段时期切不可偏信“过来人的经验”,有问题及时咨询医生最正确!
经验误区一:裹成蜡烛包
不管冬天夏天,宝宝一出生,家长就怕宝宝受凉,往往喜欢用毛毯将宝宝包起来,外面再用布带子将宝宝结结实实地捆起来,俗称“蜡烛包”。
老一辈人传授“过来人的经验”:包“蜡烛包”,宝宝睡相好。
专家建议:其实这对新生宝宝有害无益。①限制了宝宝胸部的活动,影响肺功能,易发生肺部感染;
②压迫了宝宝腹部,影响胃肠蠕动,使消化功能减低;
③宝宝四肢活动受到限制,不利于四肢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使动作发育延缓。
推荐袋鼠式护理包裹:
经验误区二:宝宝不能多抱
有些妈妈听“过来人的经验”:新生宝宝要少抱,经常抱宝宝长大了也要一直抱着。
专家建议:实际上,让宝宝整天躺在那里,宝宝只能看着天花板,缺乏神经发育的各种有利刺激,不利于智力发育。常抱宝宝,多和他说话,多和宝宝眼睛对视,增强感情交流,有利于他的大脑发育。
经验误区三:给宝宝“挤奶”
宝宝出生后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很多家里的奶奶、外婆都会给自家孙子、孙女挤奶,“过来人的经验”:不挤奶就要造成马口奶。
专家建议:这种行为一定要制止!!!宝宝乳房肿胀,是因为胎儿在母亲体内受到妈妈体内的激素影响,使宝宝的乳房肿胀,这是自然现象,千万不要去挤压它!给宝宝挤奶,轻者引起感染,引起乳头严重内陷,长大后女性不能顺利哺乳;再严重的会引起败血症,妈妈们追悔莫及。
经验误区四:宝宝马牙要“挑破”
宝宝出生时,口腔齿龈边会出现似牙齿的白色小点。“过来人的经验”认为这是一种病,必须剔除掉!
专家建议:其实宝宝马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会影响宝宝的吃奶等情况。千万不要用针挑!宝宝口腔黏膜血管丰富,而全身抵抗力极低,严重者引起败血症,妈妈们后悔莫及。
经验误区五:清掉头顶污垢
不少小宝宝出生后,头顶覆盖一层灰白色包胎脂。
这种看起来脏脏的污垢常常让妈妈们束手无策,有些妈妈甚至会忍不住用手指甲去撕扯,这样的做法千万要不得!专家建议:妈妈可以先用婴儿油涂抹在宝宝的头顶,等20分钟左右头垢变软后,再用梳子慢慢地把脏东西梳下来,然后再用婴儿洗发露把孩子的头发洗干净。
经验误区六:剃掉胎毛
一些宝宝出生后头发稀稀拉拉而且黄黄的。在满月时妈妈就会让人把宝宝的头发剃光,有些甚至连眉毛都剃掉,认为这么做将来宝宝的头发和眉毛就会长得浓密。
专家建议:宝宝皮肤薄嫩,刮破皮肤容易使细菌乘虚而入引起感染。宝宝的发质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妈妈可以等到宝宝6个月左右时,就可以找有经验的理发师给孩子剃头。
经验误区七:扔掉初乳
新妈妈生完孩子后12小时内分泌的乳汁有些颜色比较黄,有些则很清淡。“过来人的经验”认为这样的乳汁是“坏乳”,挤掉后就倒掉了。
专家建议:初乳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一定要尽量让宝宝早开奶,吸吮越勤越早,产乳越多。如果宝宝喝不完就放在母乳储存袋内冷藏起来。
除了以上七种“过来人的经验”,还有:喂奶后要擦口腔
尿布要包着肚脐不用和宝宝说话...这些“过来人的经验”,新手宝妈们都听过,但它们却是错误的!你是不是还在相信这些“过来人的经验”呢?
02
宝宝健康只信医生的话
宝宝的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疼爱,家人在生活和教育方面的确十分专业。但关于宝宝健康,家人们真的是“业余”:不懂医学常识
不懂宝宝护理
不懂新生儿常见疾病
不懂宝宝症状应对...
以前没网络、医生资源少,医院资源十分发达,家长们不能再靠“过来人的经验”呵护宝宝健康,而应该“只信医生的话”。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同样的症状在不同宝宝身上,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对症下药”可不是家长们的专长。
医院
和美家·儿童健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