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谈到输血相关感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实际上,输血相关感染包括了输血传播的感染和输血的感染风险两部分。
输血传播的感染
自从19世纪40年代首例输血相关肝炎报道开始,人们便认识到输血会导致其携带病原体的传播。19世纪80年代,艾滋病的蔓延给全球带来恐慌,输血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救命的措施,同时也是致命性的。为此,世界各国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对献血人群的规范、对捐献血液的传染源筛查和对血液进行加工灭活病原体。
1、规范献血人群,修订献血政策
中国、丹麦、挪威、德国等国家终身禁止男同人群献血。我国年修订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指出,易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有吸毒史、男男性行为和多个性伴侣者等禁止献血。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年12月修改原禁止男同人群献血政策为:一年内发生过男男性行为者禁止献血,这与包括法国、瑞典、爱尔兰在内的部分欧洲国家献血政策相同。
2、筛查传染源
目前我国对捐献血液进行的传染源筛查主要包括:HBV、HCV、HIV、HTLV、梅毒等。然而,近期感染、仍处于感染窗口期的患者为筛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核酸检测法(NAT)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病原检出率,降低了输血感染率,但仍存在筛查病原不全面以及对新发传染病原筛查的局限。为此,一些国家采取了回顾计划(look-backscheme),即对接受了不充分筛查血液的受血者,以及输血后发现存在被感染可能的受血者和对应的献血者,进行长时间随访、检测和治疗,并在血库中移除所献血液及血液成分。
3、对捐献血液进行加工,灭活病原体
①白细胞去除法,降低寄居在白细胞内的病原体负荷,例如:巨细胞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朊病毒(可能);②溶解-洗涤法,灭活血浆中的包膜病毒;③应用交联剂、烷化剂法破坏血液成分中的病原核酸;④新型灭活血细胞病原体方法:INTERCEPT技术:合成能穿透细胞膜和核膜的补骨脂素S-59,在A波紫外线照射下使之与病原体DNA或RNA的嘧啶环结合并破坏;MIRASOL技术:利用核黄素的光敏作用破坏核酸;THERAFLEXUV技术:应用窄带宽C波紫外线照射促进嘧啶二聚体形成,破坏核酸。
经输血传播的主要病原体
理论上,那些存在于献血者血液且未造成献血者任何临床感染症状,在血液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仍能存活的病原体,将对输血安全造成威胁。年,美国血库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BloodBanks,AABB)发现了68种潜在血液传播病原体,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为:引起变异型克雅病(vCJD)的朊病毒,登革病毒和巴贝西虫。该列表仍在不断扩大,至年,又新增了6种病原体(包括导致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等)。病原灭活仍为重要的应对策略,对受血者持续的监测、风险评估和及时干预也尤为重要。FDA在年对新发输血传播传染病威胁进行讨论发现,新发传染病多为动物源性,这可能与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增加,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变化有关。
目前,有效的应对措施已将常见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发生率降到极低,据一项年至年的血库统计数据报道,输血传播HCV感染率已由1.67下降至0.01(例/10^6单位),输血传播HBV感染率已由0.34下降至0.09(例/10^6单位),输血传播HIV感染率已由0.1下降至0.04(例/10^6单位)。然而,由于临床上输血的很大一部分人群为恶性血液病肿瘤患者,他们或存在粒缺,或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在入院期间往往经验性或治疗性使用抗生素,因此输血传播的细菌感染往往被掩盖,或被认为是输血反应。
输血传播的细菌感染
1、输血传播细菌感染和死亡风险
根据法国国家血液警戒系统-年数据,输血传播细菌感染发生率为:2.45例/10^6单位血细胞,24.7例/10^6单位血小板和0.39例/10^6单位红细胞。其中,输血小板相关死亡率最高,为5.14例/10^6输血单位。输血相关败血症是第二常见的输血相关死亡原因,死亡率大约在1例/6*10^6单位。年10月至年9月,FDA报道的输血相关败血症死亡率为13%(85/),其中大部分(68%,58/85)为G-菌感染。至年,FDA报道输血相关年死亡例数分别为44例,40例和39例,其中分别有5例(11%),2例(5%)和4例(13%)被证实为微生物感染,其中年和年的6例感染病原为巴贝西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摩氏摩根菌、肺炎克雷伯菌。
2、输血传播细菌感染来源
①献血者的血液
献血者有无症状性、低水平或一过性菌血症,而血液成分储存和加工条件又满足了微生物生长的需要。下面就不同血液成分及其储存条件和常见感染病原体做一小结。
②环境和皮肤
环境是皮肤污染的主要来源。采血时带入的皮肤表面病原体,如表皮葡萄球菌,一直被认为是血液污染的来源之一。有研究提示,将采血最初的10-40ml移除,不输入采血容器(可用做病毒检测等),可降低95-98%皮肤表面细菌污染率。另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移除采血最初的10ml,总体细菌污染率由0.35%下降至0.21%(P=0.05),葡萄球菌污染率由0.14%下降至0.03%(P0.02)。
③容器/注射用品
丹麦和瑞典曾先后报道了两例由集血袋污染引起的沙雷氏菌菌血症,随后丹麦对个集血袋进行了回顾性沙雷氏菌污染调查,在11(0.73%)个集血袋中检测到了沙雷氏菌,对应输血患者中有3名出现了菌血症,这3名患者的临床分离株、集血袋中的菌株和植物来源的沙雷氏菌株有相同的核糖体型。
3、干预措施
输血的感染风险
一方面,同种异体血液具有免疫活性,输血后可发生各种类型的免疫和超敏反应,都涉及免疫系统结构域的激活;另一方面,同种异体血液也有抑制免疫系统作用。输血相关免疫调节(transfusion-relatedimmunomodulation,TRIM)作用机制不明,但临床观察发现和肿瘤复发和术后感染相关,推测原因可能与异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残余的等离子体和其他存储介质及生物活性物质有关。另一增加输血相关感染风险的因子是血液中的铁离子,每ml全血中约有mg血红素铁,与可溶性铁不同,血红素结合铁可供微生物生长。因此,即使所输血液本身并不携带感染病原体,输血也可能使机体对其他病原体更加易感,如增加院内感染几率。有荟萃分析、近期多个观察性分析和临床实验都证实了这一观点。
一项纳入了45篇(,例)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旨在评估输注红细胞的利弊,得到结论红细胞输注为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95%CI1.5-2.2)。
KatoS等纳入了84,例腰椎手术患者,倾向匹配分析后发现输血病人更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OR1.9;95%CI1.4-2.5)或尿路感染(OR2.5;95%CI1.5-4.2)。
这与JanssenSJ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同样纳入腰椎手术人群(例),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输血与术后感染独立相关(OR2.6;95%CI1.7-3.9),与肺部感染无关,同时也未发现输血量与感染有关。
另外,FriedmanR等在关节置换术(髋关节或膝关节成型术)人群中的研究(12,例)提示输血患者术后感染率为9.9%,显著高于未输血患者的7.9%(P=0.),且输血患者更易发生肺部感染(P=0.),和伤口感染(P=0.)。在心脏手术人群中,每多输一个单位的红细胞可增加术后平均29%的感染风险。
小结
1、输血相关感染包括输血传播的感染和输血的感染风险两部分;
2、输血传播的感染是同种异体输血最早发现的输血风险之一。目前,高效的筛查手段已将人们所熟知的经输血传播感染风险降到很低;
3、控制和预防输血传播感染的策略集中在:对高危献血者的筛选,应用多种方法检测血液中存在的潜在病原体,血液中的病原体灭活;
4、理论上存在的输血传播新发感染病原体仍是潜在的威胁,如朊病毒,登革热病毒,巴贝西虫和导致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等;
5、输血传播的细菌感染仍较常见,其中血小板最易被污染,主要污染来源为血液、环境、皮肤和容器/注射用品;
6、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同种异体输血最常见的感染性风险。即使所输血液本身不携带感染病原体,输血也会使得机体更易获得新的感染。大量观察性研究以及输血相关临床试验,明确了输血和感染风险之间的联系;
7、合理、基于循证地使用血制品和应用合理的患者血液管理策略,可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1.ShanderA,LobelGP,JavidrooziM.Transfusionpracticesandinfectiousrisks.ExpertRevHematol.Jun;9(6):-.
2.FDANewsRelease.21December.Availabl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