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型研

北京皮肤病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2.html

引用格式:《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2(5):-.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韩俊彦1 曹云1 张晓明2 陶成武2 李淑涓1

1医院新生儿科,上海 ;2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通信作者:曹云,Email:yuncao

fudan.edu.cn,-

【摘   要】 

目的 探讨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性粒细胞表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前瞻性纳入年1月至年10月入住医院新生儿科的晚发型败血症患儿42例(早产儿26例,足月儿16例)为病例组,非感染患儿33例(早产儿20例,足月儿13例)为对照组。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将病例组分为重症败血症组(11例)及轻症败血症组(31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CD16及CD62L的表达情况以确定新生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亚群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重症与轻症败血症患儿之间中性粒细胞亚群分布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中性粒细胞亚群分布与新生儿败血症严重程度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估中性粒细胞亚群在败血症严重程度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 新生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有4个亚群,分别为早期中性粒细胞(CD16-/CD62L-)、未成熟中性粒细胞(CD16-/CD62L+)、成熟中性粒细胞(CD16+/CD62L+)及活化中性粒细胞(CD16+/CD62L-)。在对照组新生儿外周血中,以活化中性粒细胞[早产儿为61.1%(20.2%~79.4%),足月儿为47.6%(15.2%~70.1%)]及成熟中性粒细胞[早产儿为35.7%(19.9%~75.8%),足月儿为52.0%(25.6%~82.8%)]为主。与对照组早产儿相比,病例组早产儿外周血中早期中性粒细胞[3.5%(1.7%~9.4%)与1.9%(0.6%~4.0%),Z=-2.,P=0.]及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比例[6.3%(0.7%~45.5%)与0.4%(0.3%~0.7%),Z=-3.,P<0.]均明显升高,而活化中性粒细胞比例则明显减低[8.3%(2.3%~49.2%)与61.1%(20.2%~79.4%),Z=2.,P=0.];各亚群细胞绝对计数呈现同样的差异。而病例组足月儿外周血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较对照组足月儿升高[49(18~)与13(5~36)个/ul,Z=-2.,P=0.]。重症败血症患儿外周血早期及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5.8%(3.4%~17.8%)和23.0%(6.3%~47.0%)]及绝对计数[分别为(~)和(~)个/ul]均较轻症败血症者[分别为3.0%(1.4%~7.3%)和0.9%(0.5%~6.8%),(53~)和85(18~)个/ul]明显升高(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败血症患儿外周血中早期中性粒细胞比例与败血症严重程度有关(OR=1.2,95%CI:1.0~1.4,P=0.)。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7(95%CI:0.6~0.9),当以外周血早期中性粒细胞比例3.3%为临界值时,对重症败血症诊断价值最高,敏感性为81.8%(95%CI:48.2%~97.7%),特异性为62.3%(95%CI:42.2%~78.2%)。 

结论 新生儿外周血中存在4个亚群中性粒细胞,且可能存在自身活化现象;败血症发生后,早产儿与足月儿中性粒细胞亚群变化不同;早期中性粒细胞比例与新生儿败血症严重程度相关,对重症败血症可能具有预测价值。

 新生儿脓毒症;中性白细胞;表型

供稿编辑:夏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sh/9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