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喂了宝宝一点冷苹果泥,之后发生的事把叶女士一家人吓得够呛。上周,11个月大的萌萌(化名)突发高烧,一天腹泻十多次,家人抱起她赶紧送往温州医科医院救治,诊断结果是染上了“鼠伤寒沙门氏菌”。今年以来,该院已收治了20多名鼠伤寒沙门细菌患者,均是1岁以下婴幼儿。
昨天,医院见到了萌萌,叶女士告诉记者,等血培养报告结果出来,如果一切正常,萌萌这两天就能出院了。看着可爱的女儿,叶女士至今心有余悸。她说,9月2日下午1点多,萌萌突然发高烧。当天,医院治疗,当时检查结果没有异样,家人拿了退烧药就回家了。没想到当天下午,萌萌不仅高烧未退,还开始腹泻,家医院。
这次医生以普通肠胃炎救治,经过两天的输液治疗后,病情依然没有好转。9月4日,萌医院,这次接诊医生发现萌萌高烧超过40℃,腹泻多次,排泄物还带有黏液状的血便,十分不对劲。便对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医生发现,萌萌感染的竟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而且除了肠道感染外,细菌已经进入了萌萌的血液中,引发全身感染。
“萌萌是二宝,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家人都吓坏了。”叶女士说。关于病因,她回想起来说,那天中午,她的婆婆给萌萌喂了一点鱼肉,下午时,用勺子刮了一点苹果泥给萌萌吃。“鱼是婆婆早上刚买放在冰箱里的,中午烧起来吃。苹果也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但是放在冰箱里已有好几天。医生说,很可能是吃了这些引起的,只是怀疑。”
温医大附二院儿童感染科主任陈益平介绍,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沙门氏菌的一种,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沙门氏菌存在于自然环境食物等中,主要污染肉、禽、蛋、水产品等食物。萌萌吃的苹果,很可能是被冰箱里食物上的细菌污染了。
据介绍,鼠伤寒沙门氏菌高发于夏秋季,今年以来,该院已经收治了20多名鼠伤寒沙门细菌患者,都是1岁以下的婴幼儿。该疾病多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发病时的症状像急性肠胃炎,细菌会进入血液,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死亡。
他提醒,入秋后,腹泻的婴幼儿会有所增加,尤其是沙门氏菌感染患者,市民谨防食用不洁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简称鼠伤寒)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袭回肠和结肠,也可侵袭整个胃肠道。急性起病,发热、腹泻,大部分伴有解粘液血丝便,里急后重,便不尽感,有的甚至解大量暗红色血便。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细菌感染的家禽、家畜、鼠类及其他野生动物也是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经口传播,也可以产道以及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水型传播易造成暴发流行。医院内感染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用具、尿布及尿垫等间接传播,病原体污染的空气也可引起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婴幼儿占多数,成人多为隐性感染。
流行特征
鼠伤寒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6~9月)发病率高。全世界广泛分布,以温带及热带地区为主,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率高。医院内感染多见。
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
胃肠炎型、败血症型、病灶感染型和无症状带菌型。
胃肠炎型最常见,约占80%。潜伏期8~24小时,发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温多在39℃以上,可为弛张热型(高热,每日体温上下波动2℃以上)、稽留热型(高热,每日体温上下波动不到1℃)及不规则热型。
腹泻每日数次至30余次,大便性状多变是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的特点,大便可为不消化稀便、黄绿色粘液便、水样便、脓血便,有腥臭味。
新生儿鼠伤寒可排出白色便,可能与胆总管和十二指肠乳头部炎症水肿、胆汁排出受阻有关。重症腹泻患儿可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甚至发生休克。大便显微镜检查可见多数白细胞和红细胞。
大便排菌时间长,绝大多数病人大便可培养出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确诊鼠伤寒的主要依据。半数病人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为咽充血,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少数病人可有败血症和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可做血、尿培养加以证实。肥达氏反应阳性率很低,对诊断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帮助不大。用凝集方法测血鼠伤寒沙门氏菌抗体多为阳性反应。
来源:温州晚报、医学之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