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最新信息,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被老虎咬伤的女子,已经死于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继发败血症。
此消息目前被迅速辟谣!
败血症,不了解的人听着茫茫然,了解的人听了会不寒而栗。因为这种病预后差,尤其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相当高,所以很多人对它避之而恐不及。那败血症到底什么"背景"?为何危害如此巨大?
败血症的"实质"败血症是指病菌侵入血液并不断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其发病与病菌侵袭的毒力、数量和人体免疫力有关,轻者出现高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重者可引起肝脾肿大、休克昏迷、神志不清、器官功能衰竭等现象,后果相当严重。
败血症的"招式"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是败血症的高危人群。比如,老人、小孩,长期营养不良、重症患者或者患有慢性病的人士,都有相对更高的“中招”概率。
“败血症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北医院血液免疫科主任医师韦云告诉记者,在病情发展成败血症之前,一定存在先期感染;感染没得到控制,细菌进入血液,演变成菌血症,然后再恶化为败血症。
败血症大多都是在原发性疾病的基础上并发的。“病人得上败血症,也表明原有疾病更加严重,病人整体情况恶化。”韦云说。对症状轻微的感染“听之任之”,拖久了之后,可能就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感染之后,会有发烧症状。如果一直高烧不退,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败血症的"诱因"皮肤感染:当皮肤出现破损,或者大面积烧伤、烫伤时容易引起病菌感染,继而诱发败血症。另外开放性骨折、感染性腹泻、化脓性腹膜炎也是该病的诱因。
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人因为抠了一个青春痘就患上了这种病,险些丧了命。
手术感染:手术中的各种治疗和检查措施,如加内镜、插管、留置导尿管、透析、脏器移植等,若消毒措施没做好,易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发生感染性血栓而形成败血症。
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血液病、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由于病毒长期在人体内繁殖、扩散,容易诱发败血症。
药物刺激:免疫抑制性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会削弱人体免疫机能,造成细菌蔓延、扩散,引发败血症。长期应用抗菌类药物,易导致耐药菌株繁殖,会使感染机会增加。
现有医疗条件下败血症不常见但随着卫生条件、医疗条件的进步,败血症发生的概率已经降低。韦云指出,一般人出现感染症状后能及时采用抗生素治疗,恶化成败血症的可能性并不高。“这种病的发病率与医疗条件、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它的发病率还会进一步下降。
对败血症"见招拆招"败血症一般起病急、发展快,病情较复杂,为避免造成更严重后果,发现医院就诊治疗,同时做好护理工作。
对症治疗:引起败血症的病菌种类繁多,如金葡菌、表葡菌、肠球菌、厌氧菌、真菌等,表现的症状各有差异,应通过相应检查确定病因,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合理用药:用药应谨遵医嘱,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注意观察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等是否有二重感染现象。
预防感染:医院内的感染,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术、检查及隔离消毒的相关规定。病人皮肤有创伤的,要及时消毒包扎,避免二次感染。
治疗慢性病:对慢性疾病引起的败血症,应加强治疗,以免恶化和反复感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