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冷伤即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低体温,病情严重者出现硬肿症,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冷伤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或并发于重症感染、颅内出血、窒息缺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尤其家庭分娩或社会经济条件低下地区。严重低体温与硬肿症患儿可继发肺出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是新生儿危重症之一。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1)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低下。
(2)皮下脂肪组成特点:新生儿皮下白色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未饱和脂肪酸多,前者熔点高,当体温降低时,皮脂易发生硬化。
2寒冷损伤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地区和季节,寒冷是引起本病的重要病因。寒冷导致的低体温及其引起的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和致死因素。
(1)能量代谢和体温的变化。
(2)呼吸商(RQ)和蛋白质、脂肪及糖产热的变化。
(3)循环障碍。
(4)组织缺氧和酸中毒。
(5)DIC和出凝血机制改变。
3感染
严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杆菌)、化脓性脑膜炎、肺炎、感染性腹泻等可伴发硬肿症。硬肿常是感染严重的指征,病死率高。
4其他
许多非感染性病理因素如窒息、出血、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或某些畸形等均可引起硬肿。
(1)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的改变
(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
(3)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变
本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尤以我国北方各省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但也可发生于夏季和南方地区。多侵犯生后1周内的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临床表现包括三大主征,即低体温、皮肤硬肿和多系统功能损害。
1低体温低体温是本症主要表现之一。全身或肢端凉,体温常在35℃以下(80.7%),严重者可在30℃以下(13.3%),体温最低者仅为21.5℃。低体温患儿中以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居多。低体温硬肿症患儿中产热良好(腋温≥肛温,腋温-肛温差为正值,在0~0.9℃)者占绝大多数(91.7%),产热衰竭(腋温<肛温,腋温-肛温差为负值)者仅占9.3%。前者多为病程短、硬肿面积偏小,复温效果佳,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后者多为病程长,硬肿面积大,易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复温效果差,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2硬肿包括皮质硬化和水肿两种病变。皮脂硬化处皮肤变硬,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易提起,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触之如硬橡皮样,皮肤呈紫红或苍黄色。水肿则指压呈凹陷性,主要出现在皮肤或皮下脂肪硬化部位。皮脂硬化与水肿各占比例不同,以硬化为主者多在出生一周后,或感染、病情危重者;以水肿为主者多在生后1~2天或早产儿。硬肿为对称性,累及的多发部位顺序依次为下肢(92.9%)、臀(90%)、面颊(67.1%)、上肢(47.1%)、背、腹、胸部等。而眼皮、手心、足底、阴囊和阴茎背部等处因皮下脂肪很少或缺乏,故不发硬。
临床上按皮肤硬肿面积占全身的百分数分为轻、中、重三度。硬肿面积与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面积越大,各器官功能损害越大,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
3器官功能损害本病早期常有不吃、不哭等反应低下表现。随着体温降低,硬肿出现或加重,可伴有循环障碍(休克、心功能低下或心肌损害)、DIC、肺出血、急性肾衰竭以及酸碱、电解质平衡和内分泌调节等多系统功能损害表现。
4其他表现本病可引起全身多器官、系统损害,出现功能低下、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衰竭表现。DIC可致出血倾向和血凝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末梢血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约2/3病例合并酸碱平衡紊乱,其中主要为代谢性酸中毒(59%)。入院时动脉血气pH<7.0以下者显示高的病死率。这些患儿多有严重低体温,硬肿面积广泛和休克表现。本症高钾血症(44%)、高磷血症(35.5%)、低钙血症(17%)和低血糖症有高的发生率。
1病史有发病处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温不当史;或有严重感染、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史。
2临床表现早期吮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肛温或腋温)<35℃,严重者<30℃。硬肿为对称性。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率减慢,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竭、DIC、肺出血、肾衰竭等。
3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检测动脉血气、血糖、钠、钾、钙、磷、尿素氮或肌酐、心电图、胸部X线片。
4本症分轻、中、重度(1)体温、硬肿范围和器官功能改变分别评分,总分为0分者属轻度,1~3分为中度,4分以上为重度。
(2)体温检测:肛温在直肠内距肛门约3cm,持续4分钟以上;腋温将上臂紧贴胸部测8~10分钟。
(3)硬肿范围计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4)器官功能低下,包括不吃、不哭、反应低下、心率慢或心电图及血生化异常;器官功能衰竭指休克、心力衰竭、DIC、肺出血、肾衰竭等。
(5)无条件测肛温时,腋温<35℃为1分,<30℃为4分。
1复温(1)复温时的监护:①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②判定体温调节状态:检测肛温、腋温、腹壁皮肤温度及环境温度(室温或暖箱温度)以肛温为体温平衡指标,腋-肛温差为棕色脂肪代偿产热指标;③摄入或输入热量、液量及尿量监护。
(2)复温方法:①轻、中度(直肠温>30℃)产热良好(腋-肛温差为正值),用暖箱复温,患儿置入预热至30℃的暖箱内,通过暖箱的自控调温装置或人工调节箱温于30~34℃,使患儿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乡村、基层医疗单位可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包裹或母怀取暖等方法,医院;②重度低体温<30℃或产热衰竭(腋-肛温差为负值)。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不超过34℃)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1℃,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必要时辅以恒温水浴疗法(水温39~40℃,脐部置消毒小纱布,用橡皮膏固定,头露水外,每次12分钟,每天1~2次),浴后立即擦干放入30~32℃暖箱内保温。或用远红外线抢救台(开放式暖箱)快速复温,床面温度从30℃开始,每15~30分钟升高体温1℃,随体温升高逐渐提高远红外线箱的温度(最高33℃),恢复正常体温后置于预热至适中环境温度的暖箱中。抢救台环境温度易受对流影响,可以塑料薄膜覆盖患儿。但是推荐在复温时,皮肤温度不要高于直肠的1℃。
2热量和液体供给热量开始按每天kJ(50kcal/kg),并迅速增至~kJ/kg(~kcal/kg)。早产儿或伴产热衰竭患儿适当增加热量。给予经口、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静脉滴注葡萄糖每分钟4~6mg/kg。液量按1ml/kg给予,重症伴有尿少、无尿或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限制输液速度和液量。
3纠正器官功能紊乱(1)循环障碍:有微循环障碍或休克体征及时扩容、纠酸。扩容先用2︰1液15~20ml/kg(明显酸中毒者用1.4%碳酸氢钠等量代替)在1小时内静脉滴入,继用1/3或1/4张液,低于生理需要量每天70~90ml/kg。
纠酸给5%碳酸氢钠每次3~5ml/kg。先给1/2量,以2.5倍注射用水稀释成等渗液,快速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1.7ml=1mmol),余量4~6小时内给予。
血管活性药:早期伴心率低者首选多巴胺每分钟5~10μg/kg静脉滴入,或(和)酚妥拉明每次0.3~0.5mg/kg,每4小时一次;或-2每次0.5~1ml/kg,15~20分/次。
(2)DIC:经化验确定为DIC及高凝状态,立即用肝素,首剂1mg/kg,6小时后按0.5~1mg/kg给予。若病情好转,改为每8小时1次,逐渐停用。两剂肝素后应给予新鲜全血或血浆每次20~25ml。
(3)急性肾衰竭:尿少或无尿可给呋塞米,每次1~2mg/kg,并严格限制液量。无效加用多巴胺或氨茶碱静脉滴注。并发高钾血症应限制钾的摄入,严重时给予胰岛素加葡萄糖静脉输注(每2~4g葡萄糖加1IU胰岛素)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酸钙以抵消钾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4)肺出血:一经确立早期给予气管内插管,进行正压呼吸治疗(CPAP或IPPV),平均气道压(MAP)1.05~1.25kPa(10.75~12.75cmH2O),2~3天后病情好转,减低呼吸机参数或撤离。同时积极治疗引起肺出血的病因,如DIC、肺水肿、急性心、肾衰竭等。
4控制感染可根据感染性质加用青霉素、氨苄西林、先锋霉素等,对新生儿肾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应慎用。
5其他有缺氧表现或重症应进行氧疗法。维生素E每次5mg,每天3次口服。
更多精彩尽在
“儿科疾病诊疗规范”丛书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