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
1.NB心动周期缩短时
A.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
B.动脉舒张压升高
C.二者都有
D.二者都无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P)“心率加快时,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因此在心舒期从大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致使舒张压明显升高。由于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致使心缩期主动脉内血量增多,收缩压也相应升高,但由于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在心缩期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外周,使收缩压升高程度较小,故脉压减小”(C错)。(P)“外周阻力增大时,心舒期内血液外流的速度减慢,因而舒张压明显升高。在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使得血流速度加快,因而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故脉压减小”(B错)。(P)“老年人由于动脉管壁硬化,管壁弹性纤维减少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血管可扩张性降低,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因而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降低,结果使脉压明显加大”(E对)。
[题眼解析]射血期延长往往由心脏收缩能力增强或外周阻力降低引起,无论外周阻力降低还是收缩能力增强,均可导致脉压增大,但射血期延长与脉压的变化并无必然的联系(A错)。老年人由于动脉管壁硬化,管壁弹性纤维减少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血管可扩张性降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减弱,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因而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结果使脉压明显加大(E对)。外周阻力增大时,心舒期内血液外流的速度减慢,因而舒张压明显升高。在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使得血流速度加快,因而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故脉压减小(B错)。心率加快时,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因此在心舒期从大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致使舒张压明显升高。由于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致使收缩期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收缩压也相应升高,但由于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在心缩期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外周,使收缩压升高程度较小,故脉压减小(C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时,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每搏输出量减少时,收缩压的降低比舒张压的降低更显著,脉压减小(D错)。
[知识拓展]搏出量增加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动脉管壁所承受的压强也增大,故收缩压明显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随之加快,在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中的血量增加不多,舒张压的升高相对较小,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搏出量减少时,收缩压的降低比舒张压的降低更显著,故脉压减小。通常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N41A能使脉压增大的情况是
A.射血期延长
B.外周阻力增大
C.心率加快
D.体循环平均压降低
E.大动脉的可扩张性减小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P)“心率加快时,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因此在心舒期从大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致使舒张压明显升高。由于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致使心缩期主动脉内血量增多,收缩压也相应升高,但由于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在心缩期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外周,使收缩压升高程度较小,故脉压减小”(C错)。(P)“外周阻力增大时,心舒期内血液外流的速度减慢,因而舒张压明显升高。在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使得血流速度加快,因而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故脉压减小”(B错)。(P)“老年人由于动脉管壁硬化,管壁弹性纤维减少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血管可扩张性降低,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因而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降低,结果使脉压明显加大”(E对)。
[题眼解析]射血期延长往往由心脏收缩能力增强或外周阻力降低引起,无论外周阻力降低还是收缩能力增强,均可导致脉压增大,但射血期延长与脉压的变化并无必然的联系(A错)。老年人由于动脉管壁硬化,管壁弹性纤维减少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血管可扩张性降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减弱,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因而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结果使脉压明显加大(E对)。外周阻力增大时,心舒期内血液外流的速度减慢,因而舒张压明显升高。在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使得血流速度加快,因而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故脉压减小(B错)。心率加快时,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因此在心舒期从大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致使舒张压明显升高。由于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致使收缩期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收缩压也相应升高,但由于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在心缩期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外周,使收缩压升高程度较小,故脉压减小(C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时,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每搏输出量减少时,收缩压的降低比舒张压的降低更显著,脉压减小(D错)。
[知识拓展]搏出量增加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动脉管壁所承受的压强也增大,故收缩压明显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随之加快,在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中的血量增加不多,舒张压的升高相对较小,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搏出量减少时,收缩压的降低比舒张压的降低更显著,故脉压减小。通常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3.N5A当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降低可引起下列哪一项增加
A.动脉收缩压
B.动脉舒张压
C.动脉平均压
D.动脉脉搏压
E.心输出量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P)“同理,当心率减慢时,舒张压下降较收缩压下降更显著,因而脉压增大”(D对)。[题眼解析]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减慢,心室舒张期延长,从大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增多,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减少,致使舒张压明显减低(B错),由于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减少,致使心缩期主动脉内血量减少,收缩压也相应减低(A错),但舒张压下降较收缩压下降更显著,因而脉压增大(D对)。平均动脉压指一个心动周期内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等于舒张压+1/3脉压,即1/3收缩压+2/3舒张压,由上可知心率减慢时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减低,故平均动脉压减低(C错)。心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心率减低,题干告知每搏输出量不变,故心输出量减低(E错)。
[知识拓展]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包括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生物化学
1.N23A下列不参与糖异生作用的酶是
A.丙酮酸羧化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果糖双磷酸酶-1
D.葡萄糖-6-磷酸酶
E.6-磷酸果糖激酶-1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糖异生过程。(P)“糖异生的4个关键酶是丙酮酸羧化酶(A错)、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B错)、果糖二磷酸酶-1(C错)和葡糖-6-磷酸酶(D错)”。
[题眼解析]糖异生的4个关键酶是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萄糖-6-磷酸酶(ABCD错)。6-磷酸果糖激酶-1是糖酵解的关键酶,不是糖异生的关键酶(E对)。
[知识拓展]糖异生的4个关键酶与糖酵解中3个关键酶所催化的方向正好相反,糖酵解中3个关键酶即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和己糖激酶。
2.N29A下列酶中,与丙酮酸生成糖无关的是
A.丙酮酸激酶
B.丙酮酸羧化酶
C.果糖双磷酸酶-1
D.葡萄糖-6-磷酸酶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糖异生的过程。(P)“糖异生的4个关键酶是丙酮酸羧化酶(B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C对)和葡糖-6-磷酸酶(D对)”。
[题眼解析]糖酵解的关键酶包括: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关键酶,与丙酮酸生糖无关(A错,为本题正确答案)。丙酮酸能够逆着糖酵解反应方向生成葡萄糖,乳酸和一些生糖氨基酸就是通过丙酮酸进入糖异生途径的。糖异生的4个关键酶是丙酮酸羧化酶(B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C对)和葡萄糖-6-磷酸酶(D对)。
[知识拓展]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糖异生的第一个反应-丙酮酸变为草酰乙酸,其辅酶为生物素;果糖双磷酸酶-1催化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肝内的葡萄糖-6-磷酸酶可将葡萄糖-6-磷酸水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
3.NB糖异生过程的关键酶是
A.葡萄糖激酶
B.6-磷酸果糖激酶-1
C.丙酮酸羧化酶
D.柠檬酸合酶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糖异生的调节。(P)“糖异生的4个关键酶是丙酮酸羧化酶(C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题眼解析]糖异生的4个关键酶是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萄糖-6-磷酸酶(C对)。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是糖酵解的关键酶(AB错)。柠檬酸合酶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D错)。
[知识拓展]糖异生大部分步骤类似于相反的糖酵解途径,但糖酵解途径中有3个不可逆过程,因此在糖异生途径中需要另外的反应与酶代替。糖异生过程中关键酶为丙酮酸羧化酶(最关键)、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葡萄糖-6-磷酸酶。
病理
1.N41A混合血栓的形态学特征是
A.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
B.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及红细胞
C.血液中细胞成分与血浆成分分层
D.同质的纤维蛋白
E.纤维蛋白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血栓的分类和形态学特点。(P53)“镜下混合血栓主要由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肉眼呈灰白色)和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肉眼呈红色)所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有中性粒细胞附着,这是由于纤维蛋白崩解对白细胞有趋化作用所致”(B对)。
[题眼解析]镜下混合血栓主要由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肉眼呈灰白色)和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肉眼呈红色)所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有中性粒细胞附着,这是由于纤维蛋白崩解对白细胞有趋化作用所致(B对)。白色血栓: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组成(A错);红色血栓镜下见纤维蛋白网眼内充满血细胞,绝大多数为红细胞和呈均匀分布的少量白细胞;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CDE错)。
[知识拓展]①白色血栓: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肉眼观,呈灰白色小结节状,表面粗糙质实,与发生部位紧密黏着。②混合血栓:由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共同构成。肉眼观呈灰白色与暗红色相间的层状结构,粗糙干燥,与血管壁粘连。静脉内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③红色血栓:主要见于静脉,随着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血管腔,使下游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而形成,常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肉眼观呈暗红色、湿润、有弹性。④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发生于微循环的小血管内,主要是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N45A肉眼所见的混合血栓中灰白色条纹在镜下所见的是
A.血小板小梁
B.纤维蛋白网络
C.淋巴细胞浸润
D.血栓机化时的肉芽组织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混合血栓。(P53)“镜下混合血栓主要由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肉眼呈灰白色)(A对)和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肉眼呈红色)所构成。”
[题眼解析]混合血栓体部的形成:血栓在形成其头部后,其下游血流速度减慢,形成湍流,导致形成另一个血小板小梁的凝集堆,在血小板小梁之间的血液发生凝固,纤维素形成网状结构,其内充满大量的红细胞(肉眼呈红色),此过程交替进行,致使形成肉眼所见灰白色与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血小板小梁肉眼呈灰白色(A对)。
[知识拓展]镜下混合血栓主要由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肉眼呈灰白色)和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肉眼呈红色)所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有中性粒细胞附着,这是由于纤维蛋白崩解对白细胞有趋化作用所致。混合性血栓举例:房颤与二尖瓣狭窄时左房球状血栓、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瘤内的血栓(附壁血栓)。
3.N35A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的血栓是
A.透明血栓
B.红色血栓
C.混合血栓
D.白色血栓
E.附壁血栓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P53)“透明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最常见于DIC”(A对)。
[题眼解析]透明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好发于毛细血管内,最常见于DIC(A对)。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和纤维蛋白(D错)。红色血栓的成分是:红细胞、白细胞和纤维蛋白(B错)。混合血栓的成分是: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C错)。附壁血栓为混合血栓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分是: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E错)。
[知识拓展]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血栓的类型分为四种:分别是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和透明血栓。
内科
1.N66A男性,78岁,3天前着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2℃,伴有咳嗽,咳黄痰,痰不易咳出。既往病史:3年前患脑梗塞,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偶有进食呛咳。体检:双下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胸片提示:右下肺背段片状影。血WBC10.8×10?/L,中性79%,应用头孢唑林体温控制不佳。该患者可能合并哪类病原体感染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B.军团菌
C.肺炎链球菌
D.真菌
E.厌氧菌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吸入性肺脓肿的诊断。(P44)“表2-6-1常见肺炎的症状、体征和X线特征”。(P58)“1.吸入性肺脓肿病原体经口、鼻、咽腔吸入致病。正常情况下,吸入物经气道黏液-纤毛运载系统、咳嗽反射和肺巨噬细胞可迅速清除。但当有意识障碍如在麻醉、醉酒、药物过量、癫痫、脑血管意外时,或由于受寒、极度疲劳等诱因,全身免疫力与气道防御清除功能降低,吸入的病原菌可致病…脓肿常为单发,其部位与支气管解剖和体位有关。由于右主支气管较陡直,且管径较粗大,吸入物易进入右肺。仰卧位时,好发于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最常分离到的厌氧菌有……”(E对)。
[题眼解析]老年男性患者,患脑梗塞3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进食呛咳易引起吸入性肺脓肿,常为厌氧菌感染(E对),且长期仰卧位,吸入性肺脓肿好发于右下叶背段或右上叶后段。吸入性肺脓肿一般对青霉素敏感,临床上一般首选青霉素进行治疗。葡萄球菌性肺炎常急骤发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寒战、高热、咳嗽、脓血痰、呼吸困难等(A错)。军团菌肺炎常高热、肌痛,可伴腹泻、恶心等肺外体征(B错)。肺炎链球菌肺炎多见于青壮年,通常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咳铁锈色痰,胸痛,X片胸片可见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实变(C错)。真菌性肺炎患者一般有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癌化疗或者放疗史(D错)。
[知识拓展]吸入性肺脓肿常为单发,其部位与支气管解剖和体位有关。由于右主支气管较陡直,且管径较粗大,吸人物易进入右肺。长期仰卧位时,好发于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坐位时好发于下叶后基底段;右侧卧位时,则好发于右叶前段或后段。
2.N79A男性,46岁,饮酒后出现发热,体温39.3℃,伴咳嗽、咳少量黄痰,自服“头孢菌素”3天无效,1天前咳出大量脓痰,自觉有臭味,体温降至37.5℃。最可能的诊断是
A.支气管扩张
B.金葡菌肺炎
C.吸入性肺炎
D.肺脓肿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肺脓肿的临床表现。(P58)“症状起病可急可慢,早期症状常为肺炎症状,即发热、盗汗、乏力、厌食、咳痰、咳黏液痰或黏液脓痰。可有严重的衰竭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炎症波及局部胸膜可引起胸痛……约1~2周后,咳嗽加剧,脓肿破溃于支气管,咳出大量脓臭痰,每日可达~ml,体温旋即下降……有时痰中带血或中等量咯血……肺脓肿急性阶段如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在数周内逐渐好转,痰量减少”(D对)。
[题眼解析]患者中年男性,饮酒后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咳痰,为脓臭痰,且咳脓痰后体温可下降,口服“头孢菌素”无效,故诊断吸入性肺脓肿可能大(D对)。鉴别: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是根据反复咳脓痰、咯血病史和既往有诱发支气管扩张的呼吸道感染病史,该患者为病程仅数天(A错);金葡菌肺炎起病多急骤,寒战、高热,胸痛,痰脓性等症状均可有,但考虑金葡菌肺炎常见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且金葡菌对头孢菌素抗生素较为敏感,故不考虑该诊断(B错);患者为饮酒后发病,需鉴别吸入性肺炎,常见病原体为厌氧菌感染,无咳大量臭脓痰后体温下降特点,暂不考虑该诊断(C错)。
[知识拓展]急性吸入性肺脓肿起病急骤,患者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咳嗽、咳黏液痰或黏液脓痰。炎症波及局部胸膜可引起胸痛。病变范围较大,可出现气急。此外,还有精神不振、乏力、胃纳差。7~10天后,咳嗽加剧,脓肿破溃于支气管,咳出大量脓臭痰,每日可达~ml,因有厌氧菌感染,痰有臭味,静置后分为3层,由上而下为泡沫、黏液及脓渣,脓排出后,全身症状好转,体温下降,如能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则病变可在数周内渐好转。有时痰中带血或中等量咯血。如治疗不及时不彻底,病变可渐转为慢性。有的破向胸腔形成脓气胸或支气管胸膜瘘。
3.NB男性,45岁。醉酒后出现发热、咳嗽,1周后咳黏液脓性痰伴胸痛,胸部CT提示下叶背段大片模糊阴影,密度不均匀,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肺炎
B.肺脓肿
C.支气管扩张症
D.肺结核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吸入性肺脓肿临床表现。(P58)“症状:起病可急可慢,早期症状常为肺炎症状,即发热、盗汗、乏力、厌食、咳痰、咳黏液痰或黏液脓痰。可有严重的衰竭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炎症波及局部胸膜可引起胸痛”。(P59)“吸入性肺脓肿在早期化脓性炎症阶段,其典型的X线征象为大片浓密模糊炎性浸润阴影,边缘不清,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段”。(P58)“仰卧位时,好发于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B对)。
[题眼解析]患者醉酒咳嗽易产生误吸导致吸入性肺脓肿,患者咳脓性痰,伴有胸痛,胸部CT提示下叶背段大片模糊阴影,故最可能诊断肺脓肿(B对)。肺炎鲜有脓性痰,查体可有肺实变体征;支气管扩张症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浓痰以及反复咯血;结核好发于肺尖部,且有慢性结核中毒症状(ACD错)。
[知识拓展]肺脓肿病原体多为厌氧菌(如具核梭杆菌和坏死梭杆菌),而结核杆菌为嗜氧菌,从肺尖向肺底部V/Q逐渐降低,故结核好发于肺尖部,肺脓肿好发于下叶背段。
外科
1.NB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段梗阻可有
A.右上腹突发剧痛、局部有腹膜刺激征
B.上腹饱胀、呕吐食物和胆汁
C.上腹部突发剧痛、频繁呕吐、不含胆汁
D.进食后心悸、出汗、恶心、腹泻
E.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进食后加重,抗酸剂无效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穿孔、出血、幽门梗阻术后并发症的诊断。(P)“输出袢梗阻:多见于术后肠粘连或结肠后方式系膜压迫肠管所致。病人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严重时有呕吐,呕吐物含胆汁(B对)”。
[题眼解析]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袢梗阻多见于术后肠粘连或结肠后方系膜压迫肠管所致。病人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严重时有呕吐,呕吐物含胆汁(B对)。右上腹突发剧痛、局部有腹膜刺激征为十二指肠残端破裂的表现,因十二指肠残端处理不当,其内容物经断端进入腹腔,引起腹痛及腹膜刺激征(A错)。毕Ⅱ式手术后,输出段梗阻时,胆汁可经胆总管→十二指肠降部→输入段→吻合口→胃内,因此呕吐物含食物和胆汁(C错)。进食后心悸、出汗、恶心、腹泻为早期倾倒综合征的表现,因高渗性胃内容物过快进入肠腔,使肠道内大量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D错)。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进食后加重,抗酸剂无效为碱性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表现(E错)。
[知识拓展]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术后胃瘫、术后胃肠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漏、十二直肠残端破裂、术后肠梗阻。术后梗阻分为:急性输入袢梗阻,呕吐物含食物不含胆汁;慢性输入袢梗阻,不含食物,含大量胆汁;输出袢梗阻,含有食物和胆汁;吻合口梗阻,含有食物不含胆汁。
2.NX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进食后加重,抗酸剂无效
B.胆汁性呕吐,呕吐后疼痛依旧
C.脂肪泻
D.体重减轻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ABD
[考点定位]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症的术后并发症的诊断。(P)“碱性肠液反流至残胃,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破坏了胃黏膜屏障。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烧灼痛,呕吐物含胆汁,体重下降。一般抑酸剂无效”(ABD对)。
[题眼解析]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出现典型的症状可在术后数日至数年出现,表现为中上腹持续性或无规律性烧灼痛,进食后稍加重,服抗酸剂无效。15%~25%有胆汁性呕吐,呕吐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呕吐常于早晨清醒时发生。因减少摄食,导致体重减轻(ABD对)。术后反流性胃炎临床常见症状为上腹痛与胆汁性呕吐。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活检是诊断反流性胃炎最重要的步骤。脂肪泻多由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以致营养物质不能完全吸收。粪便为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具恶臭,与胃无关(C错)。
[知识拓展]碱性反流性胃炎:碱性肠液反流至残胃,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破坏了胃黏膜屏障。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烧灼痛,呕吐物含胆汁,体重下降。一般抑酸剂无效。多采用保护胃黏膜、抑酸、调节胃动力等综合措施治疗。
3.N84A患者,男,35岁。6天前因溃疡病出血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2天来上腹胀满,进食后半小时尤甚,常恶心、呕吐,吐出胆汁样液体,量较多,不含食物,呕吐后症状缓解。查体:轻度脱水,上腹略饱满,轻度压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吻合口梗阻
B.输入袢梗阻
C.输出袢梗阻
D.倾倒综合征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胃十二指肠病术后并发症:输入袢梗阻。(七版外科学P)“慢性不全性输入袢梗阻,表现为餐后半小时左右上腹胀痛或绞痛,伴大量呕吐,呕吐物为胆汁,几乎不含食物,呕吐后症状缓解消失。”(B对)
[题眼解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梗阻包括吻合口梗阻、输入袢梗阻、输出袢梗阻。呕吐物性质以及呕吐与进食的关系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吻合口梗阻表现为呕吐物含食物、不含胆汁(A错)。急性完全性输入袢梗阻表现为上腹剧烈疼痛、呕吐,呕吐物量少,不含胆汁。慢性不完全性输入袢梗阻表现为餐后半小时上腹胀满,大量呕吐,呕吐物为胆汁,不含食物,呕吐后症状缓解(B对)。输出袢梗阻表现为上腹饱胀,呕吐物含胆汁+胃内容物。可见本例符合输入袢梗阻(C错)。倾倒综合征包括早期倾倒综合征和晚期倾倒综合征。早期倾倒综合征常发生在进食后半小时左右,与餐后高渗食物快速进入肠道引起肠道内分泌细胞大量分泌肠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有关,表现为心悸、心动过速、出汗、无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晚期倾倒综合征多发生在餐后2~4小时。这些都与题意不符合(D错)。
[知识拓展]胃大部切除术后梗阻包括:①急性输入袢梗阻:不含胆汁+含有食物;②慢性输入袢梗阻:大量胆汁+不含食物;③输出袢梗阻:胆汁、食物均有;④吻合口梗阻:不含胆汁+含有食物。
今天你打卡了吗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