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0绪论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真菌)、数千倍(细菌)甚至数万倍(病毒)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类型有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02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显微镜放大倍),按其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球菌有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链球菌、八叠球菌;杆菌有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支杆菌、双歧杆菌;螺形菌有弧菌属、螺菌属、螺杆菌属、弯曲菌属。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胞。(质粒不属于特殊结构)

3.革兰染色法: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为深紫色,用95%乙醇脱色,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复染为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4.细菌细胞壁共有成分为肽聚糖,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结构为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没有五肽交联桥。功能有维持细菌固有的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细胞壁是筛选抗菌药物的重要靶位。

5.革兰阳性菌对溶菌酶和青霉素作用敏感,靠外毒素致病;革兰阴性菌不敏感,靠内毒素致病。

溶菌酶杀菌机制:裂解聚糖骨架上的β-,4糖苷键;

青霉素杀菌机制:干扰细胞肽聚糖的合成。

6.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抑制其合成,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临床上遇到症状明显而标本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细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宜作L-型的专门分离培养(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并更换抗菌药物。

7.链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红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可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8.荚膜是细菌在细胞壁外包饶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可用墨汁复染使其清楚显现。荚膜的功能包括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具有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

9.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鞭毛的细菌(可通过动力学实验鉴定)能主动地趋向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逃避有害环境,有利于细菌生存。

0.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也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性菌毛仅见于少数G-菌,传递遗传物质,与病原菌耐药性和毒力基因转移有关。

2.芽胞是在不适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的细胞浆脱水浓缩,形成细胞壁很厚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发芽称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G+菌:芽胞;G-菌:性菌毛、细菌L型

细菌的生理、消毒与灭菌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营养物质和合成各种所需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

2.细菌的营养物质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以无机物为碳源的为自养菌,以有机物为碳源的为异养菌。

3.嗜中性细菌生长的pH范围是6.0-8.0,嗜酸性为<3.0,嗜碱性为>0.0。多数病原菌最适生长pH为7.2-7.6。霍乱弧菌pH8.8-9.0

4.嗜冷菌生长温度范围是-5-30℃,嗜温菌为0-45℃,嗜热菌为25-95℃。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人体温度37℃。

5.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的需求可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5%-6%低氧压)、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CO2对脑膜炎奈瑟菌和布鲁菌等生长也很重要。

6.细菌一般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生殖,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代时,多数细菌为20-30分钟,结核分枝杆菌为8-20小时。

7.细菌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迟缓期适应新环境,代谢活跃,为增殖作准备;

对数期可用于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杀菌效果等);

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衰亡期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

8.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致,因而代谢产物有别。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9.热原质即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引起发热反应,大多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制备生物制剂、注射液、抗生素等应不含热原质。不能被高温蒸汽法2.3℃5min所破坏,℃高温干烤才能被破坏。

0.细菌产生的能使培养基变色的色素为水溶性色素,使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的为脂溶性色素。

.培养基按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根据加入琼脂的量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

伊红美蓝培养基(选择培养)

伊红美蓝培养基→G+菌/G-菌→乳糖发酵→阳性:非致病菌,黑色金属光泽菌落;阴性:致病菌,粉色菌落

2.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防腐是指防止或一直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3.干热灭菌法有焚烧(废弃物品、尸体)、烧灼(接种环、试管口)、干烤(玻璃器皿)、红外线。

4.湿热灭菌法效果比干热灭菌法好,因为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

5.巴氏消毒法用于消毒牛乳、酒类(无芽胞的病原菌),7.7℃经5-30秒。

6.高压蒸汽灭菌法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辅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2.3℃维持5-20分钟,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内的所有微生物。

7.紫外线波长-nm具有杀菌作用,机理是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穿透力较弱,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8.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真菌,以达到无菌目的,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9.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有促进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损伤细菌的细胞膜而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05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是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2.噬菌体的形态有蝌蚪形、微球形和细杆形。噬菌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类型为DNA或RNA,寄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称为温和噬菌体。

4.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从噬菌体吸附开始至宿主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为止,称为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周期。

5.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6.温和噬菌体具有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7.溶原性转换:前噬菌体使宿主菌基因型发生改变,获得新的生物性状。本质:温和噬菌体与宿主菌基因组发生基因重组。如白喉棒状杆菌的毒素基因由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所编码

06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细菌个体微小,遗传物质较为简单,易于人工培养,繁殖速度快,突变型容易识别和检出,可分为自然突变菌和人工重组菌。

2.细菌基因组的特征有遗传信息是连续的,没有内含子,很少有重复序列;通常编码相关功能的基因高度集中,组成操纵子结构,自一个启动子开始转录成多基因的mRNA分子,翻译成多种功能相关的蛋白质。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环状闭合或线性dsDNA,游离或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可自行丢失。

4.转座子是一个DNA片段(>2kb),可在质粒与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随机转移,故又称为“跳跃基因”,不能自我复制。

5.基因突变是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可分为点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及多点突变。特点有随机发生,不定向;稳定;自发突变产生频率为0-0~0-6;可诱发性。

6.供体菌将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使后者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称为基因转移。方式有转化、结合、转导、转座。

7.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外源)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8.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传递给受体菌的方式称为接合。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通过接合方式可以在同种属或不同种属的细菌间传递,在革兰阴性菌中最为突出;还可诱导非结核性耐药质粒的传递,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迅速传播和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9.转导是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体菌,重组后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分为普遍性转导(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介导)和局限性转导(温和噬菌体介导)。

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之间的比较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时期

溶菌期

溶原期

介导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位置

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位

供体菌染色体上温和噬菌体整合部位周围邻近的特定基因

0.接合

)F+菌F-菌→F+菌F+菌本质:转移F质粒

2)F+菌→Hfr菌高频重组菌本质:游离的F质粒与宿主细胞基因组发生基因重组

3)Hfr菌F-菌→Hfr菌F’菌本质:转移F’质粒(F质粒+供体菌整合部分周围染色体DNA,能转移完整F质粒的可能性很小)

4)F’菌F-菌→F’菌F’菌本质:转移F’质粒

07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药物。抗生素是指对特定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产物。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干扰细胞壁合成、损伤细胞膜功能、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单位,氯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等则主要作用于50S亚单位)、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机制

药物

影响细胞壁合成

①β-内酰胺类:青霉素

②糖肽类:万古霉素

影响细胞膜功能

多粘菌素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抑制70S核糖体的30S亚基)

②四环素类:四环素

③大环内脂类:红霉素(抑制70S核糖体的50S亚基)

抑制核酸的合成

①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抑制DNA解旋酶,干扰DNA的复制)

②利福霉素类:利福平(抑制DNA-RNApol,干扰细菌的转录)

③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酶,竞争抑制核酸前体物质的合成

3.细菌耐药性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相对不敏感性和抵抗性,选择抗菌药物时应优先选取价廉、窄谱的药物。

4.细菌获得耐药性的方式有

基因突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形成机制、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

基因转移(转化、接合、转导、转座)。

5.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灭活作用,产生灭活酶(最重要,由耐药菌株产生的具有破坏或灭火抗菌药物活性的一类酶);

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使药物吸收减少;

增加药物排出;

细菌生物被膜作用。

6.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药政管理;

研发抗菌药物;

寻找新手段;

破坏耐药基因。

7.常见病原体及其首选抗菌药物

病原体

首选药物

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青霉素

春天到了,周围生机盎然(青),在赏花的时候,一枝梅花勾住了我肺前的衣服,划破了我的皮肤流血了。

淋病奈瑟菌

头孢曲松

淋头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

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

红霉素

一支红军

立克次体

四环素

嗑死我了kswl

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

环丙沙星

肠道致病菌,肠道为环形

厌氧菌、阴道毛滴虫

甲硝唑

结核分枝杆菌

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

一连利弊

8.较少产生耐药性的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

08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正常菌群是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细菌群,其生理作用包括生物拮抗(生物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产生对致病菌有害的代谢产物、营养竞争)、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2.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一些正常菌群会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宿主发病,常见的情况有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菌群失调主要是量的变化,分为Ⅰ度失调(可逆性失调)、Ⅱ度失调(不可逆,出现病理反应)、Ⅲ度失调(二重感染,治甲病得乙病)。引起二重感染的常见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

3.细菌的侵袭力包括黏附、定植和产生侵袭性相关的物质(荚膜、侵袭性酶类、侵袭素、细菌生物被膜)和能力。黏附是大多数细菌致病的第一步,必要条件为黏附素和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素受体。

4.外毒素是细菌合成并分泌的毒性蛋白质,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可产生。绝大多数外毒素不耐热,60-80℃加热30min被破坏。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

5.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肉毒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细胞毒素(白喉毒素——溶原性转换)、肠毒素(霍乱毒素)

6.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组分,只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被释放出来。主要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数量变化、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之间的比较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主要),G-菌

G-菌

产生时期

稳定期

衰退期

化学组成

蛋白质

脂多糖,脂质A最重要

稳定性

不耐热

耐热。外源性致热源不能因高温蒸汽灭菌而失活,需℃高温干烤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弱,毒性作用大致相同,有发热反应、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DIC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不能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7.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来自宿主体外,多由一些毒力较强的病原菌引起;内源性感染指由来自病人自身所带细菌引起的感染。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多途径传播。

8.感染类型包括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不同将显性感染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按感染部位不同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l感染

()隐性感染:乙脑、脊髓灰质炎

(2)显性感染

①慢性感染:乙肝

②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疱疹病毒

③慢发性感染:麻疹病毒、HIV、狂犬病毒、朊粒(疯牛病、老年痴呆症)

9.

毒血症:指致病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液微循环,产生外毒素入血,白喉、破伤风;

内毒素血症:是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在其中繁殖崩解产生大量内毒素或病灶处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产生内毒素入血,中毒性急性菌痢;

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再血流中生长繁殖而是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适宜部位繁殖,伤寒;

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

脓毒血症:是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侵入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金葡菌引起的肺脓肿、海绵状静脉窦炎。

0.医院感染是指医院环境内发生的感染,主要由机会致病菌(内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且常具有耐药性。

09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临床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原则:早期采集(使用抗生素之前)、无菌采集、采集适当标本、采集双份血清、尽快送检、做好标记。

2.霍乱弧菌或螺旋体用压滴法或悬滴法,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分类鉴别方法;抗酸染色法是鉴别结核和麻风等分枝杆菌属细菌的重要方法。

3.血清学鉴定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检查未知的纯培养细菌。在血清学诊断中,通常采取双份血清检测。

4.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的免疫物质主要由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抗菌血清。

5.免疫计划

疫苗

接种时期

乙肝(基因工程疫苗)

0、、6m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2、3、4m

百白破三联疫苗(百:灭活疫苗;白、破:类毒素)

3、4、5m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

8m

0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A群B型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形态染色

G+菌,葡萄串状

G+菌,链球状

G+菌,厚荚膜

培养特性

要求低,有脂溶性色素,透明溶血环

要求高,透明溶血环

要求高,草绿色溶血环

生化反应

i.甘露醇降解阳性,产酸

ii.触酶阳性

都是阴性

i.胆汁溶酶阳性

ii.菊糖酵解阳性

抗原

葡萄球菌蛋白(结合IgGFc段,抗吞噬,协同凝聚)

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互为交叉抗原)

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肠毒素(作用于呕吐中枢)、表皮剥脱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杀白细胞素、耐热核酸酶、葡激酶/纤维素溶酶、透明质酸酶、触媒、葡萄球菌溶素

i.细胞壁:黏附素、M蛋白、肽聚糖

ii.外毒素: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

iii.侵袭酶类:链激酶/纤维素溶酶、链道酶、透明质酸酶

荚膜

疾病

i.化脓性炎症:毛囊炎、肺脓肿

ii.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表皮剥脱样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

i.化脓性感染:蜂窝织炎,丹毒

ii.超敏反应Ⅲ型:风湿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炎

iii.其他:猩红热(致热外毒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

微生物检查法

金黄色脂溶性色素、透明溶血环、凝固酶实验阳性、触媒实验阳性、甘露醇酵解阳性

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阳性

胆汁溶菌试验阳性、菊糖酵解阳性

e.g.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我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美国为大肠埃希菌。

2.A群B型溶血性链球菌中,链激酶用于治疗脑血栓和心肌梗死,链道酶降解脓汁中高度粘稠的DNA,使脓汁稀薄。

3.甲型/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是口腔部(金葡菌-鼻咽部)的正常菌群,是引起亚急性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4.变异链球菌与龋齿的发生密切相关。

5.肺炎链球菌——社区获得性肺炎;革兰阴性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

肠杆菌

大肠埃希菌

痢疾志贺菌

伤寒沙门菌

形态染色

G-菌,无芽胞

G-菌,无鞭毛

G-菌

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实验中,阳性为非致病菌(大肠埃希菌),阴性为致病菌

致病因子

菌毛,外毒素(志贺毒素),内毒素

菌毛,Vi抗原(抗吞噬),内毒素

疾病

i.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常见于年轻女性

ii.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iii.其他: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败血症

i.急性菌痢:里急后重,黏液样血便

ii.慢性菌痢

iii.中毒型菌痢:无消化道症状,但全身性中毒,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i.一般:肠热症(表现:表情淡漠、皮肤玫瑰疹、持续高热、白细胞数量下降、肝脾肿大、相对缓脉)

ii.严重:肠出血(常见)、肠穿孔(严重)

iii.二次菌血症

其他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57:H7

疾病:出血性结肠炎

症状:剧烈腹痛,鲜血样变

并发症: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传染源:牛肉

标本检测

2w之内血培养;2w之后大小便培养;若使用了抗生素则应抽取骨髓检查

微生物检查法

肥达试验

e.g.

.鉴别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

前者无鞭毛,后者有鞭毛,可通过动力试验

2.医院感染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

3.卫生标准:每00ml饮用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落;每ml饮用水中细菌数量≤00个

4.伤寒表现:肠热症(表现:表情淡漠、皮肤玫瑰疹、持续高热、白细胞数量下降、肝脾肿大、相对缓脉)

伤寒玛丽Mary被怀疑连环谋杀,被捕时表情淡漠,她想:难道美丽也是种过错?难道因为我漂亮你们就怀疑我?我也不想既当红玫瑰(皮肤玫瑰疹,持续高热),又当白玫瑰(白细胞数量下降),这么特别的(相对缓脉,肝脾肿大)

5.肥达试验:抗O抗原→IgM(早期);抗H抗原→IgG(中晚期)

抗O抗原

抗H抗原

原因

-

接种疫苗/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

沙门菌感染早期/感染了与沙门菌有共同抗原的其他细菌

肠热症

6.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均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2弧菌

霍乱弧菌

形态染色

G-菌,逗号状,无芽胞,部分有荚膜,有菌毛,单鞭毛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pH8.8-9.0,碱性蛋白胨水培养

致病物质

鞭毛,菌毛,内毒素

霍乱毒素(致泄能力最强,激活腺苷活化酶→cAMP↑→分泌能力↑)

疾病

剧烈腹泻(米泔样),继而呕吐“上吐下泻”→严重脱水,代谢性酸中毒,血容量↓,微循环衰竭,休克,死亡

微生物检查

活菌悬滴法置于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细菌呈流星样/穿梭样运动

防治原则

及时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e.g.

.霍乱弧菌仅仅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生长繁殖,不能侵入宿主细胞

2.霍乱弧菌不能进入血液,因此不适宜做血培养

3.∵没有侵袭类物质∴霍乱弧菌不会引起侵袭性感染

(霍乱弧菌没有芽胞没有侵袭类物质,不能入侵宿主细胞不能进入血液)

4.传染病

n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霍元甲害怕老鼠

n乙类传染病,但是按照甲类传染病处理:肺炭疽、SARS、高致病性人禽流感呼吸道

n乙类传染病:艾滋病、麻疹

5.金葡菌导致的食物中毒:以呕吐为主,腹痛腹泻次之霍乱:剧烈腹泻,继之呕吐

4厌氧性细菌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形态染色

G+菌

G+菌

G+菌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血平板似羽毛状,有β溶血环

i.双层溶血:内层完全溶血;外层不完全溶血

ii.Negalar反应:接种至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有乳白色浑浊圈,若加入特异性血清,则没有乳白色浑浊圈

严格厌氧,要求不高

生化反应

不发酵糖、蛋白质

i.代谢活跃,发酵多种糖和蛋白质,产酸产气

ii.在牛奶培养基上呈现“汹涌发酵”

致病物质

致病条件

厌氧微环境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2(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硬瘫)

α毒素(磷脂酶C)

肉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止Ach的释放,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软瘫)

疾病

破伤风(肌肉强直性收缩,牙头紧闭,吞咽困难,苦笑面容,角弓反张,阵发性抽搐,严重者因呼吸肌痉挛而导致窒息性死亡)

i.气性坏疽(恶臭,捻发感,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

ii.食物中毒

i.食源性食物中毒

加工食品:罐头、香肠、发酵豆制品

(无肠胃症状,以迟发性瘫痪为主,乏力,头痛,眼肌斜视,眼睑下垂,喉肌吞咽困难,咀嚼不灵,话语障碍,膈肌呼吸困难)

ii.医源性中毒

防治原则

治疗原则

i.中和毒素:

TIG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AT破伤风抗毒素(因为由马血清制备,使用前需皮试)

ii.清除细菌:青霉素、甲硝唑

iii.非特异性治疗:控制痉挛、缓解疼痛、保持呼吸道顺畅

预防措施

i.及时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

ii.人工主动免疫:百(灭活疫苗)白(类毒素)破(类毒素)三联疫苗

iii.人工被动免疫:TIG、TAT

i.及时清创、扩创,必要时截肢

ii.大剂量使用青霉素

iii.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与高压氧舱疗法结合

i.注射ABE多价抗毒素

ii.用药:青霉素、甲硝唑

iii.加强食品加工的管理和卫生监督

e.g.

.厌氧芽胞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

2.无芽胞厌氧菌

类型:双歧杆菌(正常,胃肠道最主要)、脆弱类杆菌(化脓性感染)、牙龈卟啉单胞菌(牙周炎)

特征:慢性过程,常为内源性感染;无特定病型,化脓性感染;分泌物成血黑色,有恶臭;氨基糖苷类(链霉素)抗生素治疗无效;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有菌,常规细胞分离培养无菌;不是主要靠内毒素致病(∵G-菌产生内毒素,而无芽胞厌氧菌既有G-菌也有G+菌)

治疗:青霉素、甲硝唑

3.艰难梭菌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抗生素滥用→菌群失调→耐药性强的艰难梭菌大量繁殖→假膜性肠炎

4.破伤风梭菌感染后的紧急预防

)未经过基础免疫/接种史不明:肌注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2)有基础免疫:肌注破伤风类毒素

5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形态染色

G+菌,无鞭毛,无芽胞;抗酸染色——红色略带弯曲的细长杆菌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改良罗氏培养基;生长缓慢

致病物质

菌体成分:丰富的脂质

所致疾病

经呼吸道(主要)、消化道、破损皮肤入侵,引起多种器官的结核病,如肺结核(最常见)。临床表现:长期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咳嗽,咯血,胸痛

微生物检查法

快速检查:PCR;初步检查:取痰标本抗酸染色;确诊:细菌分离培养

防治原则

i.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ii.发现及治疗痰菌阳性者

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一连利弊

e.g.

结核菌素试验PPD

局部红肿或硬结

结果

<5mm

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5~9mm

弱阳性反应

0~9mm

阳性反应,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曾经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处于潜伏感染/卡介苗接种成功

≥20mm

强阳性反应,活动性感染(尤其是岁以下的婴幼儿)

细菌篇汇总

.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菌,无芽胞和鞭毛,体外培养时一般不产生荚膜,产生脂溶性色素,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非致病性呈白色。

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由凝固酶(化脓性炎症)和肠毒素(食物中毒,00℃加热30min失活)。

3.链球菌为革兰阳性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可分为3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草绿色溶血环,是机会致病菌;

乙型为无色溶血环,致病力强;

丙型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

4.根据抗原结构分类,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属A群,其主要致病因子为M蛋白,且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外毒素类主要有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溶素O对氧气敏感,抗原性强;溶素S对氧气稳定,无免疫原性,可溶解红细胞)、侵袭性酶类。

5.肠杆菌科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大多有菌毛,多数有周鞭毛,少数有荚膜,全部不产生芽胞;

兼性厌氧或需氧,营养要求不高;

生化反应活跃,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致病菌(不发酵乳糖)和非致病肠道杆菌;

抵抗力不强,60℃加热30min死亡,胆盐、煌绿等染料对非致病性肠杆菌科细菌有抑制作用;

最常见的是耐药性变异。

6.埃希菌属形成直径2-3mm的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硫化氢试验阴性、动力实验阳性可区别沙门菌、志贺菌等,IMViC试验(即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结果为++--。

7.埃希菌属的致病物质有黏附素、外毒素、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和Ⅲ型分泌系统等,所致疾病包括肠道外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泌尿道感染)和胃肠炎。

8.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为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体,其血清型主要为O57:H7,牛可能是其主要储存宿主。

9.埃希菌属临床标本检查时,肠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胃肠炎则取粪便。

0.志贺菌属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动力学实验阴性。

.沙门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除鸡沙门菌和雏鸭沙门菌等外都有周身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胞。不发酵乳糖或蔗糖。

2.沙门菌属的致病性包括侵袭力(菌毛粘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毒素、肠毒素。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引起的疾病有伤寒和副伤寒、食物中毒、败血症。采集标本时第周取外周血,第2周起取粪便,第3周起还可取尿液,从第周至第三周均可取骨髓液。

3.霍乱弧菌呈弧形或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排列如鱼群状,有单鞭毛,运动活泼;耐碱不耐酸,初次分离培养霍乱弧菌常用碱性蛋白胨水增菌;00℃煮沸-2min即死亡,可被:4比例加漂白粉消毒;H抗原无特异性,根据O抗原不同分群,O群和O39群能产生霍乱毒素。

4.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病人和无症状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感染,症状包括剧烈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粪便。

5.副溶血性弧菌为嗜盐菌,35g/L的NaCl培养最为适宜。

6.厌氧性细菌用厌氧罐或厌氧袋培养。

7.破伤风梭菌为革兰染色阳性,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呈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是细菌呈鼓槌状;致病条件是伤口局部形成微厌氧环境;致病物质为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对人的致死量小于μg,65℃加热30min破坏。

8.破伤风症状有苦笑面容和牙关紧闭、持续性背部肌肉痉挛、角弓反张。

9.破伤风梭菌一般不进行微生物学检查,根据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判断。培养采用庖肉培养基。

20.破伤风治疗原则是早期、足量使用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处理伤口时应即使清创和扩创。人工主动免疫采用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的百日破三联疫苗。

2.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呈椭圆形,直径略小于菌体,位于次极端,无鞭毛,形成荚膜;厌氧但并不十分严格;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双层溶血环,在卵黄琼脂平板上出现乳白色浑浊圈,在牛乳培养基上汹涌发酵。

22.产气荚膜梭菌毒性最强、最重要的毒素是α毒素,能分解细胞膜上磷脂和蛋白形成的复合物;所致疾病有气性坏疽(气肿、局部水肿、组织坏死、有捻发感)、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

23.在人体正常菌群中,无芽胞厌氧菌占有绝对优势,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作为机会致病菌导致内源性感染。

24.结核分枝杆菌为革兰阳性菌,但不易着色一般常用齐-尼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可抵抗盐酸酒精脱色作用而染成红色,其他细菌及细胞染成蓝色);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用罗氏培养基培养,生长缓慢,约2-24小时繁殖一代,接种后培养3-4周出现肉眼可见的菜花样菌落。

25.人对结核分枝杆菌普遍易感,主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肺结核最为常见;预防接种使用减毒活疫苗卡介苗;治疗使用督导远程化疗策略即DOTS策略。

22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并有感染性;多数病毒成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烟草花叶病毒)、丝状(埃博拉病毒)、弹状(狂犬病病毒)和砖块状病毒,噬菌体呈蝌蚪状。

2.病毒与其他微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核酸类型不同。

3.病毒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有包膜和包膜的构成成分刺突,有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称为裸露病毒。

4.核心位于病毒体的中心,主要成分为核酸,构成病毒基因组;衣壳是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具有抗原性。

5.病毒可分为螺旋对称型(杆形,如流感病毒)、20面体对称型(球形,如腺病毒)、复合对称型(蝌蚪形,如噬菌体)。

6.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糖和少许蛋白质,称为包膜,其主要功能是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对干、热、酸和乙醚等脂溶性溶剂敏感。包膜表面常有刺突,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7.病毒核酸的特点有多样性、基因重叠、有内含子;主要功能有携带全部遗传信息、指导病毒复制、编码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决定病毒的特性、决定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

8.病毒的结构蛋白是病毒体的组成成分,作用有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决定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

9.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包括酶类、调节蛋白等,具有酶的功能和转化宿主细胞的作用,不一定存在于病毒体内。也可存在于感染细胞中。

0.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的过程,称为一个病毒的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

.吸附主要是通过病毒表面的吸附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相结合。

2.病毒的穿入方式有吞饮(无包膜)、融合(有包膜)、直接穿入(噬菌体)。

3.脱壳是病毒在穿入细胞时已在细胞的溶酶体作用下释放出核酸。

4.在生物合成阶段,用血清学方法和电镜检查宿主细胞找不到病毒颗粒,称为隐蔽期。早期阶段合成非结构蛋白,晚期阶段合成结构蛋白(主要是衣壳蛋白)。

5.双链DNA病毒进行半保留复制;

单正(负)链RNA病毒在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作用下形成RNA复制中间型,然后负(正)链转录子代核酸,正(负)链翻译结构蛋白;

逆转录病毒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形成RNA:DNA中间体然后复制出双链D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

6.DNA病毒均在细胞核内组装(除痘病毒),大多数RNA病毒在细胞质内组装。裸露病毒随宿主细胞破裂而释放,而有包膜病毒则以出芽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宿主细胞通常不死亡,有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很少释放到细胞外而是通过细胞间桥或细胞融合在细胞间传播。

7.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若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不能为病毒复制提供必要条件的细胞称非容纳细胞。

8.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与另一种病毒培养时,若后者能为前者提供所缺乏的物质,就能使缺陷病毒完成正常的增殖,则称为辅助病毒。

9.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在同一病毒株中混有缺陷病毒,当与完整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完整病毒的增殖受到抑制的现象叫自身干扰现象,发挥干扰作用的缺陷病毒称为缺陷干扰颗粒。发生干扰的原因可能是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了干扰素,也可能是病毒的吸附受到干扰或改变了宿主细胞代谢途径,阻止了另一种病毒的吸附和穿入等过程。

20.病毒的基因突变包括条件致死性突变株,如温度敏感性突变株ts,在28-35℃可增殖,在37-40℃不能增殖,常伴有毒力减低而保持免疫原性的特点,是生产减毒活疫苗的理想株;缺陷型干扰突变株,碱基缺失突变使核酸减少且结构重排;宿主范围突变株,如狂犬病疫苗等减毒活疫苗;耐药突变株,编码酶基因改变而降低了对药物的亲和性。

2.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发生基因的交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特征的子代病毒并能继续增殖称为基因重组,其子代病毒称为重组体;基因分节段的RNA病毒如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等通过交换RNA节段进行基因重组称为重配;已灭活的病毒在基因重组中称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称为交叉复活;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近缘的灭活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经过基因重组出现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称为多重复活。

22.病毒成分与基因产物(非遗传物质)间相互作用产生变异,包括互补作用和加强作用(一种病毒的基因产物促进另一种病毒的增殖)、表型混合(基因产物如蛋白质衣壳的交换)、核壳转移(无包膜病毒发生的表型混合)。

23.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于50-60℃、30min即被灭活;在pH5-9范围内比较稳定;射线引起核苷酸链发生致死性断裂,紫外线引起病毒的多核苷酸形成双聚体,有些病毒经紫外线灭活后再用可见光照射因激活酶的原因可以复活,因此不宜用紫外线制备灭活的病毒;病毒的包膜含脂质成分,易被乙醚、三氯甲烷、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过氧乙酸、甲醛等消毒剂均能使大多数病毒灭活,但病毒特别是无包膜的小型病毒对消毒剂的抵抗能力强于细菌。

24.细菌放大倍,微米μm;病毒,纳米nm。

25.比较

病毒

细菌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真菌

类型

非细胞型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细胞壁

没有

有,但没有肽聚糖

有,成分为几丁质

核酸

DNA/RNA

DNA+RNA

细胞培养

+

-

-

+

+

-

细胞过滤器

+

-

+

-

+

-

增殖方式

复制

二分裂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抗生素/干扰素敏感

干扰素

抗生素

2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毒由亲代宿主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IV、HBV及HCV等(淦!巨人像风一样向我们这边跑来),围产期感染(孕28周-产后4周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也属于垂直传播。

2.病毒感染的类型有

l隐性感染: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

l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流感、登革热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乙肝

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慢发病毒感染:麻疹病毒(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HIV(艾滋病)、狂犬病毒(狂犬病)、朊粒(疯牛病、老年痴呆症)

当发生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时,会出现两次病毒血症。

3.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

()直接作用

①杀细胞感染——无包膜病毒

i.病毒→早期蛋白→阻断宿主细胞生物大分子合成→宿主细胞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ii.病毒→干扰溶酶体,释放溶酶体酶→宿主细胞自溶

iii.病毒的衣壳蛋白直接杀伤宿主细胞

iv.病毒形成包涵体→宿主细胞机械性损伤

v.病毒蛋白诱导细胞凋亡

②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

i.出芽→病毒特异性抗原嵌合到宿主细胞膜上→诱发免疫应答→细胞死亡

ii.诱导宿主细胞之间发生细胞膜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宿主细胞功能障碍死亡

③整合感染

④肿瘤

HPV(宫颈癌)、HTLV(白血病)、EBV(鼻咽癌)、HBV/HCV(肝癌)、人疱疹病毒8型HHV8(卡波济肉瘤)

(2)免疫病理作用

i.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如Ⅱ、Ⅲ型超敏反应

ii.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如Ⅳ型超敏反应

(3)病毒的免疫逃逸(反映病毒毒力的重要因素,通过逃避免疫反应、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应答等方式)。

4.EB病毒导致淋巴瘤和鼻咽癌;单纯疱疹病毒2型和人乳头瘤病毒导致宫颈癌;

乙、丙型肝炎病毒导致肝癌;人疱疹病毒-8导致卡波西肉瘤;人嗜T细胞病毒导致人细胞白血病(恶性);人乳头瘤病毒导致人疣(良性)。

5.固有免疫与遗传因素、宿主年龄和生理状态有关,是机体对病毒入侵的最早应答,包括诱生感染素和NK细胞的杀伤作用。

6.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IFN-α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属于Ⅰ型干扰素,主要作用是抗病毒和抗肿瘤,编码基因位于第9对染色体短臂;IFN-γ由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属于Ⅱ型干扰素,主要作用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编码基因位于第2对染色体长臂。

7.干扰素作用机制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产生IFN→作用至宿主细胞及其周围细胞→刺激其产生抗病毒蛋白→水解mRNA→抑制病毒转录与翻译

8.中和抗体能与游离病毒结合,阻止病毒吸附、侵入易感细胞,不能直接灭活病毒。IgG分子量小,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体液中含量最高;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是最早产生的抗体;分泌型IgA存在于黏膜分泌液中,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抗体。

9.细胞毒性T细胞是终止病毒感染的主要机制。

0.有病毒血症的全身性病毒感染,免疫较为牢固且持续时间较长;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感染,病后有牢固性免疫,持续时间长;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感染,病后只产生短暂免疫力。

.献血筛查:梅毒螺旋体、HBV、HCV、HIV,其中还要查HBV的抗原

2.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病原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

飓(巨细胞病毒)风(风疹病毒)攻(弓形虫)击单(单纯疱疹病毒)薄的胚胎

24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采集急性期标本;使用抗生素抑制标本中的细菌或真菌等生长繁殖;冷藏保存、快速送检;采集双份血清,在发病初期和病后2-3周各取份血清且后一份效价为前一份4倍以上才能诊断被感染,

2.病毒的分离培养包括采集标本→杀灭杂菌→病毒的培养→鉴定病毒种型。

3.早期采用动物接种,先多用9=4天的鸡胚培养和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对多种病毒敏感但来源困难,二倍体细胞常用于人类病毒的分离或病毒疫苗生产,传代细胞系对病毒敏感性稳定)。

4.部分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等作用于细胞膜,可使邻近的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称融合细胞;有些病毒(如狂犬病病毒、麻疹病毒等)可在培养细胞中形成胞浆或核内的包涵体。

5.病毒的数量测定方式常用的有50%组织细胞感染量测定(以感染50%细胞的最高病毒稀释度为判定终点)和空斑形成试验。

6.下列情况需要血清学诊断:采取标本分离病毒为时已晚;目前尚无分离此病毒的方法或难以分离;为证实所分离病毒的临床意义;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等。

7.中和实验适用于人群免疫情况的调查;血凝抑制试验常用于正黏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8.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首选的预防疫苗)、亚单位疫苗(不含有核算、但能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核酸疫苗。

9.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有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免疫制,半衰期短,需注意有效期。

0.抗病毒化学制剂有:齐多夫定→逆转录酶抑制剂,艾滋病;拉米夫定→聚合酶抑制剂,乙肝;无环鸟苷(阿昔洛韦)→干扰DNA聚合酶,单纯疱疹;丙氧鸟苷(更昔洛韦)→干扰DNA聚合酶,巨细胞病毒;病毒唑(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制剂;干扰素→干扰病毒蛋白质合成,疱疹、乙肝、丙肝;奥司他韦(达菲)→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流感病毒;沙奎那韦→蛋白酶抑制剂,艾滋病。

.检测病毒抗体的三种方法:中和试验、乳胶凝集实验、血凝抑制试验

2.用于治疗艾滋病和乙肝的药物:拉米夫定

25呼吸道病毒

流感病毒(正粘病毒)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冠状病毒

类型

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不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单正链RNA

不分节段的单正链DNA

形态结构

i.基因组核衣壳

核蛋白NP与M蛋白

ii.包膜

刺突:血凝素HA与神经氨酸酶NA

血凝素HA

溶血素HL

血凝、溶血活性

包膜上凸起如花冠状

培养特性

i.鸡胚羊膜腔/尿囊腔

ii.细胞培养(人羊膜、狗肾、猴肾、鸡胚)

iii.动物接种

传代或原代培养

嗜酸性包涵体

.

抗原特点

分型

i.NPMP→甲乙丙三型

ii.HANA→亚型

(甲流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H5N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抗原性变异

i.抗原性漂移:量变,基因突变,亚型内变异,引起小规模流行

ii.抗原性漂移:质变,基因重组,出现新亚型,引起大规模流行

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

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显性和隐性),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致病特点:局部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

临床症状:畏寒、头痛、发热、浑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致病特点:两次病毒血症,传染性极强

临床症状: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涕泗横流”,口腔黏膜Koplic斑,玫瑰色斑丘疹,脱屑后有色素沉着,亚急性硬化性全脑膜炎(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i.人是风疹病毒唯一自然宿主

ii.呼吸道传播

iii.儿童风疹最常见:发热,麻疹样红斑,耳后枕下淋巴样肿大

iv.最严重危害:孕期初3个月,孕妇感染风疹,可垂直传播引起先天性感染,可导致胎儿畸形

SARS、MERS

防治原则

i.接种疫苗

ii.使用药物:金刚烷胺、奥司他韦、利巴韦林

i.人工主动免疫

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移交

ii.人工被动免疫:

丙种免疫球蛋白

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病毒:飓(巨细胞V)风(风疹V)攻(弓形虫)击单(Ⅰ型单纯疱疹V)薄的胚胎

27肝炎病毒

乙肝

形态染色

Dane颗粒:完整HBV;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

外衣壳:HBsAg;核衣壳:HBcAg;核心:dsDNA、DNApol

遗传物质

不完全闭合双链环状DNA

负链:

S区:HBsAg、PreS、PreS2

C区:HBcAg、HBeAg

P区:DNApol(DNA聚合酶、逆转录酶、RNA水解酶H)

X区:HBxAg(与肝癌发生相关)

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携带者(危险)

传播途径:血行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接触传播

微生物检查

两对半检查

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接种方案为0、、6)

人工被动免疫:HBIg(紧急预防)

治疗药物:拉夫米定、恩替卡韦、干扰素

(拉米夫定:抑制DNApol的逆转录酶活性,阻止HBV复制)

.“乙肝两对半”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IgM/抗HBcIgG

结果分析

+

-

+

-

+/-

大三阳/急性乙肝

+

-

-

+

-/+

小三阳/急性乙肝趋向恢复

-

+

-

+

-/+

急性乙肝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过乙肝/接种过乙肝疫苗

+

-

-

-

-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

-

-

-

-

未感染过乙肝

2.HBV抗原抗体

抗原/抗体

临床意义

HBsAg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筛选供血者的必检指标

抗HBs

中和抗体,具有保护性;乙肝恢复/痊愈/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的标志

HBeAg

HBV在体内复制并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

HBV复制能力减弱,传染性降低

HBcAg

不易在血清中检测出来

抗HBc

抗HBcIgM标志HBV在体内正在复制;抗HBcIgG标志疾病好转

3.HAV、HEV经过粪口途径传播。

4.HBV、HCV均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5.HBV、HDV双重感染,可导致重症急性肝炎。

6.治疗丙型肝炎:干扰素+利巴韦林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形态结构

球形,有包膜,gp4(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gp20(介导病毒与CD4+T细胞的识别),核心为两条相同的线性正链RNA,携带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

复制与感染

.吸附与穿入:gp20识别并结合CD4+T细胞;gp4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

2.脱壳

3.生物合成

()逆转录与整合:+ssRNA→逆转录酶作用下生成互补负链DNA→形成RNA:DNA复合体→RNA水解酶作用下水解RNA,剩下-ssDNA→DNApol作用下生成互补正链DNA,组成dsDNA→整合酶作用下,dsDNA整合至宿主细胞基因组上,成为前病毒

(2)转录与翻译:前病毒转录,一部分作为子代RNA,一部分作为mRNA,翻译成病毒蛋白

4.装配与释放

前体蛋白经过蛋白酶修饰,与RNA组装成核衣壳,以出芽的方式时释放获得包膜与刺突,形成完整的子代病毒体

变异

i.逆转录酶没有校正功能

ii.gp4、gp20容易发生抗原性变异

致病性

传播途径:性接触、输血、静脉注射、母婴传播

致病机制:HIV破坏CD4+T细胞,破坏细胞免疫,继而引发致死性机会性感染(卡氏肺胞菌性间质性肺炎)和肿瘤(卡波济肉瘤)

微生物检查

金标准:抗HIV抗体检测

常规初筛:ELISA法检测抗HIVIgM抗体

确证实验:免疫印迹法(2种包膜蛋白阳性/种包膜蛋白+pol/gap蛋白抗体阳性)

辅助诊断:CD4+T细胞<个/μL

考察疗效预测进展:RT-PCR法

防治原则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鸡尾酒疗法

2种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

种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

如果以上疗法无效果,可用膜融合抑制剂:恩夫韦肽

病毒篇汇总

.呼吸道病毒可引起90%以上呼吸道感染。正黏病毒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有亲和性的一类有包膜的病毒,具有分节段的单负链RNA基因组,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一个种。

2.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有H、H2、H3和N、N2抗原构成的亚型,感染力强;乙型流感病毒感染人和猪,无亚型,较甲型温和;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无亚型,不引起严重疾病。

3.甲、乙型流感病毒RNA有8个节段,丙型流感病毒有7个,两种重要刺突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与NA数量比约为5:,它们的抗原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重要依据。核蛋白NP是主要的结构蛋白,抗原结构稳定,很少发生变异,与基质蛋白M蛋白共同决定共同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但不能诱导中和抗体产生。

4.HA约占病毒蛋白的25%,为糖蛋白三聚体,主要功能是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保护性抗体来中和病毒感染性和抑制血凝;NA约占病毒蛋白的5%,为糖蛋白四聚体,主要功能是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抑制病毒的释放和扩散。

5.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包括

抗原性转变(质变,基因重组引起,容易导致大流行)

抗原性漂移(量变,基因点突变引起,可导致小规模流行)。

6.流感病毒通常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传染源主要是感染者,其次是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的动物,主要传播途径是经飞沫,潜伏期一般为-4天。呼吸道粘膜局部分泌的sIgA抗体有阻断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血清中抗HA特异性抗体为中和抗体,抗NA特异性抗体可以抑制病毒的释放和扩散,抗NP特异性抗体可用于病毒的分型。

7.流感病毒的分离标本采集发病2天以内病人的咽洗液或咽拭子。防治原则有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公共场所消毒。

8.病毒性肝炎是以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人类肝炎病毒有5种,其中HAV(症状轻)、HEV(孕妇症状重)通过粪-口传播,HBV(偶尔严重)、HCV(多为慢性)、HDV(需要HBV协助)通过血液、性、垂直传播。

9.电镜下乙型肝炎病毒可见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分别是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颗粒)、小球形颗粒(主要成分是HBsAg,不含病毒DNA及DNA多聚酶,无感染性)、管形颗粒(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

0.HBV基因为不完全闭合双链DNA,正链长度约为负链的50%-99%不等。S区基因编码HBsAg蛋白(确认感染的标志,制备疫苗)、HBsAg+PreS2蛋白、HBsAg+PreS2蛋白+PreS蛋白;C区基因编码非结构蛋白HBeAg(可溶性蛋白质,是病毒复制和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和衣壳蛋白HBcAg(血清中难以检出);P区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区基因编码X蛋白反式激活肝细胞原癌基因转录。

.HBV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宿主范围狭窄,自然状态下只能感染人和少数灵长类动物(黑猩猩最敏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不被70%乙醇灭活,常用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和环氧乙烷等进行消毒。

2.HBV潜伏期为30-60天,主要致病机制是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不直接损伤肝细胞)。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是导致HBV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3.HBV抗原、抗体检测采用“两对半”,即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即抗-HBc。其中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抗-HBs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HBV感染者或接种HBV疫苗后,HBeAg表示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e表示病毒复制不活跃且传染性小。“大三阳”指HBsAg、HBeAg、抗-HBc阳性而抗-HBs和抗-HBe阴性,表示急性或慢性HBV感染且传染性强。“小三阳”指HBsAg、抗-HBc、抗-HBe阳性而HBeAg、抗-HBs阴性,表示急性感染趋于恢复。

4.接种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属于基因工程疫苗),全程免疫共接种3次,按0、、6个月方案接种;血清免疫球蛋白可用于紧急预防(一周内注射)

5.逆转录病毒是一大类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具有逆转录、细胞转化、细胞破坏的特性,80-20nm的有包膜球形病毒,基因组为两条相同单正链RNA聚合体。

6.对人致病的逆转录病毒有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7.HIV分类包括HIV-(全球流行,实验室研究)、HIV-2(西非、西欧流行,毒力弱)、SIV(感染猕猴,与2型基因组更相似)。

8.HIV刺突为包膜糖蛋白gp20和跨膜糖蛋白gp4,其中gp20有中和抗体和CD4分子结合位点,gp4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使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质。

9.HIV基因组两端为长末端重复,包含启动子、增强子以及其他与转录调控因子结合的序列,不编码。

20.HIV的gag基因编码基质蛋白等结构蛋白,pol基因编码蛋白酶等酶类,env基因编码刺突;调控基因tat编码反式激活转录因子,rev调节mRNA的剪接和促进mRNA转运至细胞质,nef提高HIV的复制能力和感染性(缺失个体不发病,可作为疫苗的靶点)。

2.HIV的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错配性高是导致HIV基因频繁变异的重要因素。

22.HIV抵抗力较弱,对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不敏感,常用0.5%次氯酸钠、0.4%过氧乙酸、70%乙醇等灭活。

23.AIDS的传染源是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24.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可成为HIV的重要储存库;CD4+T淋巴细胞是HIV的主要靶细胞。

25.感染HIV的临床表现有:急性感染期时,出现病毒血症,出现类似流感的非特异性症状,一般约2-3周后症状自行消退进入无症状潜伏期,血中可检测到HIV抗原p24,抗体在感染4-8周之后才能在血液中检出;无症状潜伏期时,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CD4+T细胞数量稳定下降,病毒在淋巴结等组织细胞中低水平复制,血中HIV抗体检测阳性;AIDS相关综合征期时,出现低热、盗汗、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免疫缺损期时,CD4+T细胞明显下降(</μl),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26、宿主的免疫力不足是HIV一经感染便终身携带的原因。

27.HIV血清学检查初筛试验用ELISA(感染后3周,灵敏度高,假阳性率高);确认试验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衣壳蛋白p24抗体和糖蛋白抗体);p24抗原可用于早期诊断(出现抗体后形成复合物则检测不到);RT-PCR方法测定血浆中HIVRNA的载量;将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正常人细胞混合配音,融合细胞出现特征性细胞病变即可诊断。

28.世界艾滋病日为2月日,目前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即联合使用2种核苷类药物和种非核苷类药或蛋白酶抑制剂。

34真菌

.真菌是一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壁由几丁质或纤维素组成。

2.真菌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前者呈圆形或椭圆形,无菌丝,包括酵母和类酵母型真菌(有假菌丝);后者由菌丝和孢子组成,菌丝伸入到培养基内为营养菌丝,露于培养基表面称为气中菌丝(其中产生的孢子称为生殖菌丝),孢子分为无性孢子(包括叶状孢子(有芽生孢子、关节孢子和厚膜孢子)、大小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和有性孢子(结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子孢子)。

3.绝大部分的致病性丝状真菌为有隔菌丝,致病性接合菌多为无隔菌丝;病原性真菌大多数产生无性孢子。

4.无性繁殖是真菌的主要繁殖形式,包括芽生、裂殖、芽管、隔殖。

5.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常用培养基有沙保弱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察式培养基、脑心浸膏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为37℃(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或25-28℃(丝状真菌),最适酸碱度为pH4.0-6.0,高湿度、高氧。

6.在SDA培养基上,真菌可形成酵母型菌落(如新生隐球菌)、类酵母型菌落(如白假丝酵母菌)、丝状型菌落(多细胞真菌)。

7.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和不同温度)的改变,发生两种形态的互变,称为双向型真菌。

8.真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一般60℃经小时即被杀灭,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的耐受性较强,对0-30g/L苯酚、25g/L碘酊、g/L升汞及0%甲醛溶液比较敏感。

9.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性感染,由机会致病菌引起;真菌性超敏反应按性质分为感染性超敏反应(Ⅳ型)和接触性超敏反应(Ⅰ-Ⅳ型),按部位分为皮肤超敏反应、呼吸道超敏反应和消化道超敏反应;真菌毒素引起中毒(如黄曲霉素有致癌作用)。

0.真菌浅部感染可取病变部位的鳞屑、病发或甲屑,深部感染则取病变部位的痰、脓、血、尿、便、脑脊液、胸腔积液及分泌物等。标本采集时应注意标本应足量(血液和脑脊液至少5ml,胸腔积液至少20ml)、标本应新鲜(用药采集前,取材后立即送检,最长不超过2小时)、严格无菌操作(对痰、便等标本应重复检测)、资料应齐全。

.黏稠或含角质的鳞屑、病发、甲屑标本用0%KOH微加热处理后直接镜检;血、尿、胸腔积液等稀薄标本离心后取渣涂片;痰、脓、便、分泌物等黏稠标本可直接涂片镜检。培养真菌一般用含抗生素和放线菌酮的SDA或PDA培养基,培养温度以25℃或37℃为宜。

2.皮肤癣菌是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癣以手足癣最为多见,包括表皮癣菌属(只有絮状表皮癣菌)、毛癣菌属(常见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小孢子菌属(常见铁锈色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皮肤癣菌病可采集皮损、甲屑或病发,经0%KOH消化后镜检。皮肤癣菌病具有传染性,对于局部治疗耐药或感染部位较广的病人应口服伊曲康唑给全身性治疗。

3.皮下组织感染真菌主要包括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一般感染只限于局部,但也可扩散至周围组织。

4.孢子丝菌为腐生性真菌(双相型),局部皮肤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出现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性下疳。治疗可口服碘化钾溶液或伊曲康唑,引起深部感染可用两性霉素B治疗。

5.着色真菌是分类上相近、引起的临床症状相似的一些真菌的总称,病损皮肤呈境界鲜明的暗红色或黑色区,称着色真菌病。

6.侵犯表皮及附属器以外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原性真菌或机会致病性真菌称为深部感染真菌。

7.假丝酵母属的80余种中有0余种可引起机会致病性感染,最常见的是白假丝酵母菌,引起假丝酵母病。

8.白假丝酵母菌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革兰染色阳性,以芽生方式繁殖,培养后形成厚膜孢子,在普通琼脂、血琼脂及SDA琼脂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培养2-3天出现灰白或奶油色、表面光滑、带有浓厚酵母气味的类酵母型菌落,继续培养菌落变大且颜色变深,质地变硬或有皱褶;致病性包括皮肤和黏膜感染(鹅口疮多见)、内脏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定方式有芽管形成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动物试验;治疗常用氟康唑。

9.隐球菌中引起人类感染最常见的是新生隐球菌,为圆形的酵母样细胞,直径4-2μm,用墨汁负染后镜检可在黑色的背景中见到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菌体,以芽生方式增殖,不产生假菌丝。

20.新生隐球菌侵犯人体导致隐球菌病,为机会致病菌,由呼吸道吸入后引起感染,初始病灶多为肺部并可扩散至全身其他部位;分离培养在SDA培养基上2-5天形成乳白色、不规则的酵母型菌落,表面有蜡样光泽,继续培养则菌落增厚,颜色变为橘黄色,无假菌丝;鸟粪是主要传染源,治疗肺部或皮肤病变选用5-氟胞嘧啶、酮康唑、伊曲康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或伊曲康唑口服,必要时加用鞘内注射。

2.肺孢子菌常见的有卡氏肺孢子菌和伊氏肺孢子菌,为单细胞型,兼具原虫及酵母菌的特点,经呼吸道吸入肺内,多为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肺孢子菌肺炎,为AIDS病人常见并发症;可从痰或支气管盥洗液中经革兰或亚甲蓝检出;无有效预防方法,病人应进行隔离,治疗时可选择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羟乙基磺酸烷脒及棘球白素类抗菌药如卡泊芬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sh/5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