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库养殖中,养得最多的还是花白鲢。每年进入,只要是养过鱼的都知道爆发性出血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要来了,其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年农业部公告第号将此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花白鲢的细菌性败血症时常发生,有时治疗效果不明显,或反复发作,损失严重。那么,以下几方面供参考,科学地防治花白鲢的细菌性败血症。一、减少应激
花白鲢本身对外界的刺激,如拉网、搬鱼、水变、用药刺激、加水等,均有较大的应激反应,容易造成体质下降,继而感染发病,在养殖过程中时常发生。因而,在养殖过程中,不能一次加水过量、不用刺激性大的药物等,应尽可能地减少刺激防止应激,必要时泼洒抗应激的药物;拉网后,及时泼洒刺激性极小的消毒剂防继发感染,可有效防控因拉网或搬鱼而引发的“出血病”。(拉网起捕后的白鲢,鳃盖边缘、鳍条等应激性充血)
二、调水稳水
6—8月份持续高温晴天,代谢加快,水体中老化死亡的藻类(及藻毒素)、倒藻水变后的池塘、粪便、残饵等容易大量累积,造成有毒有害物质增加,花白鲢更易发“出血病”。水体稳定性差的,易反复发作,病程显著拉长。花鲢细菌性败血症,体表并无明显症状,内脏病变严重(见下图)花鲢细菌性败血症,脾脏发暗、肿大,肠道无食物,肠壁变薄,腹水较多
三、防气泡病诱发和加重死亡
花白鲢为中上层鱼类,绝大多数时间在水体的中上层游动、滤食,更易发生气泡病。这一点,在水花、寸片阶段影响显著,常直接造成大量死亡。而在成鱼养殖中,直接造成死亡的案例并不多见,常见于慢性发病。多见于春季,尤其春季天气多变的年景,病程往往较长。白鲢(鳔)气泡病
四、防治建议1、减少养殖误区。如有些养殖区域,每年开春后频繁杀虫杀菌,常造成花白鲢发病死亡,且长势偏慢。最常见的误区是泼洒杀菌药物,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一种药品效果不明显,再换另一种。这样做,反而加大了刺激,加重了病情。利用花白鲢滤食的特性,发病严重的,除了外用药物,配合用抗菌药物拌麸皮、油糠等上风处抛洒,效果显著。2、合理肥水。如使用磷肥、复合肥、大包肥等刺激性较大的肥料,施肥后直接诱发“出血病”。选用安全、无刺激、营养全面、全溶解的可溶性有机肥肥水,定期调水,保持水体持续稳定。
3、后期建议:为使鱼病进一步康复,防止疾病反弹,后期应及时调水改底,建议先用没有刺激性的氨基酸肥进行肥水调水,再用生物底改产品进行改底。
(文章来源:水产养殖网)
对上述文章,您有什么看法?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点个赞吧,让我知道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