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是指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过敏等)引起的肺部炎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肺炎。
01以2岁以下儿童最多见。
起病急,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
通风不良、阳光不足等均可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易患肺炎。
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合并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病情严重,常迁延不愈,病死率高。
病因 021、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见,其次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2、细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其他有链球菌、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等。
3、发达国家以病毒感染为主,发展国家以细菌为主。
临床表现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起病较急。发病前数日多数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
除此之外,患儿常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等全身症状。
重症除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症状加重外,常出现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的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预后年龄方面:
年长儿:并发症较少,预后好,
婴幼儿:则病死率较高。在营养不良、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结核病、麻疹、百日咳的基础上并发肺炎者,预后较差。
病原体方面:
肺炎双球菌肺炎预后良好;
金葡菌肺炎并发症多,病程迁延,预后较差。
腺病毒肺炎病情较重,病死率也较高。
支原体肺炎病情轻重不一,自然病程虽较长,但多能自然痊愈。
重症肺炎预后亦较差。
治疗要点采用综合的治疗措施,原则是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
控制感染明确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抗生素。
对症治疗
有缺氧症状时应及时吸氧;
发热、咳嗽、咳痰者,给予退热、祛痰、止咳,保持呼吸道通畅;
喘憋严重者可用支气管解痉剂;
腹胀伴低钾者及时补钾;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护理发热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以免影响散热,根据发热程度选择药物降温和(或)物理降温。
2、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被服,避免着凉。
3、多饮水,加强口腔护理,保持舒适。
4、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度、发热伴随症状,注意观察降温效果,防止惊厥及体温骤降。如有异常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
改善呼吸功能
1、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注意被褥要轻暖,穿衣不要过多,以免影响呼吸;
3、勤换尿布,以利于休息。
4、必要时吸氧。
5、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促进气体交换。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
2、经常变换体位。
3、进行有效的咳嗽,翻身、拍背。
4、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薄利于咳出。
5、痰液多者可给予吸痰。
6、按医嘱予静脉补充营养。
拍背手法
手法:五指并拢、屈曲成勺状。扣击时采用腕关节运动。每天作体位引流4次(早、中、晚、睡前),每次扣击5分钟。
密切观察病情
1、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呼吸、精神状态等变化。2、观察有无腹胀、呕吐的性质、是否有便血等,及时报告医生。
预防1、加强患儿的营养,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2、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经常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改善呼吸功能。
3、婴幼儿应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尽可能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4、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应积极治疗,增强抵抗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5、定期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