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小丽(—),女,山东枣庄人,博士,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医院放射中心。主要研究方向:胸部影像诊断。
3空洞的相似CT表现
3.1结核空洞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特点是干酪样坏死,易发生纤维化、钙化,当干酪坏死液化并与外界相通时,则形成空洞。根据病理表现分为虫蚀样空洞、薄壁空洞和厚壁空洞。按空洞形态分为浸润空洞和纤维空洞。肺结核性空洞壁多数可有钙化灶征象。
CT表现为空洞壁一般较薄(但干酪空洞可厚而不均匀,呈虫蚀样),洞壁均匀,内缘光滑,空洞内气液平面相对少见(图9)。周围常见卫星灶,有时可见粗长毛刺及浅分叶,邻近胸膜常轻度增厚,并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洞壁及周边可见钙化灶。病变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在空洞与肺门之间常可见引流支气管,是结核性空洞的特征之一。浸润空洞治疗后多明显好转,纤维空洞无明显变化。
图9右肺下叶结核性空洞
3.2肺癌空洞肿块内部由于供血不足,导致肿块的液化和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则形成癌性空洞。CT典型表现为空洞壁较厚(15mm)或厚薄不均,多呈偏心性空洞,洞壁内缘凹凸不平、有结节状突起,洞壁外缘可有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洞内一般无液体,可伴肺门、纵隔淋巴结明显肿大、胸腔积液等(图10)。肺癌好发于中老年,病程短,临床以咳嗽、咳血伴胸痛多见,无明显的好发部位,患者多表现为消耗状态等。
图10a、b、c右肺下叶癌性空洞,增强后洞壁中度强化(c)
3.3金葡菌肺炎该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化脓性炎症。由于肺组织多发性坏死、液化,形成小空洞、空腔,表现为坏死性肺炎。CT表现为肺段或肺叶实变,可形成空洞,或呈小叶状浸润,其中有单个或多发的液气囊腔。另一特征是阴影的易变性,表现为一处炎性浸润消失而另一处出现新病灶,或很小的单一病灶发展为大片阴影(图11)。炎症空洞洞壁外缘多呈大片模糊阴影,可呈放射状边缘为肺炎性浸润的影像,常呈跨段性,周围胸膜可出现较严重反应。
图11双肺多发空洞、结节,金黄色葡萄菌感染
3.4肺脓肿肺脓肿空洞由炎症病灶内坏死排出后形成,是在肺实变基础上形成的,分吸入、血源、继发性3种,可单发或多发。急性者以炎性渗出,慢性以纤维组织为主。典型的非血源性肺脓肿CT表现为常单发,体积一般较大,空洞壁较厚均匀、内壁多光整,外缘模糊,洞内常伴宽大液平,空洞周围可见大片渗出,邻近胸膜常明显增厚(图12)。血源性肺脓肿则以两肺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团块状阴影,继而液化,出现含液平的脓肿,间有新的病灶出现和液化改变为特点。动态观察抗炎治疗后迅速缩小。慢性肺脓肿一般由急性肺脓肿迁延而来,洞壁增厚、内壁清楚,但一般不规则或形成多房空洞,周围可有较广泛的纤维索条影及胸膜增厚。增强扫描后脓肿壁明显环状强化。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
图12a、b右肺上叶空洞,内见气液平,肺脓肿
4晕征的相似CT表现
4.1炎性假瘤是慢性肺炎的一种特殊形态,外观上呈肿瘤样改变。本质上属于慢性增生性炎症。病理上由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等组成。周围肺组织可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影像表现为结节周围的磨玻璃密度区(晕征)。
CT表现多数为边缘清楚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缘可不规则,通常无分叶,有时亦可伴小空洞、支气管气象,典型者出现“尖桃征”,周围常可见纤维索条与之相连,无卫星病灶,以下肺多见,部分病灶与胸膜呈广基相连,伴胸膜增厚但无胸腔积液及胸壁改变。增强扫描后病灶软组织部分显著强化,CT值增加在60~80HU以上,呈均匀强化、周边环形强化或部分强化;可伴肺门或纵隔单个淋巴结肿大(图13)。
图13a、b、c左下肺结节,可见晕征(a),增强后明显强化(b、c)
炎性假瘤仅从形态上有时难以与肺癌鉴别,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抗感染治疗后复查,影像随访动态观察其变化是重要依据。
4.2肺癌孤立结节型肺泡癌病灶呈结节或片状,大多在肺外围部,位于胸膜下,具有一般肺癌的CT征象(分叶征、边缘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强化征等),部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某些征象具有特征性,如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周围可伴有磨玻璃密度区(图14)。其病理基础是肿瘤细胞呈伏壁式生长,通过肺泡壁扩散到远端气腔,肺泡腔未闭塞,肺泡被黏液或脱落的肿瘤细胞充填。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常于呼吸道感染或体检时发现。早期不典型时,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并动态随访观察,肿瘤倍增时间对诊断有帮助,肺癌一般不少于1个月或大于1年。
图14a、b、c右肺上叶结节,可见毛刺、胸膜牵拉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及晕征(a),增强后不均匀强化(b,c)
5树芽征的相似CT表现
5.1支气管肺炎中的“树芽征”支气管肺炎早期呈较弥漫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浸润征象。CT表现为支气管增粗模糊,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点状或小片状实变及磨玻璃影,增粗的支气管血管束与周围的小叶中心结节状和短线状影像构成“树芽征”(图15)。病变边缘模糊,可融合成片,不局限于肺段或肺叶范围内,有多灶性特点。
图15a,b同一患者,治疗前左肺上叶支气管肺炎的“树芽征”(a),治疗后左肺上叶病变明显好转(b)
5.2细支气管炎在细支气管炎的病例中,细支气管的增粗表现为分枝状或者“Y”型的细线,小叶中心的细支气管的扩张并被黏液或脓充填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两者结合称为“树芽征”。多弥漫性分布,“芽”(小叶中心细支气管的扩张与填塞)较小,“枝”(细支气管的增粗)较明显(图16)。
图16泛细支气管炎的“树芽征”
5.3支气管结核“树芽征”也可是支气管播散结核的表现,所谓的“树芽”是沿支气管播散的结核结节,这些结节沿支气管走行分布,是支气管播散结核的典型表现。支气管播散结核的“树芽征”CT多表现为多发的“簇”状分布,“芽”(细支气管末端的结核结节)较大,“枝”多不明显(很少伴有细支气管的增粗)(图17)。
图17支气管结核成簇分布的“树芽征”
6磨玻璃样密度灶的相似CT表现
6.1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CT表现为多灶性、界限不清的腺泡结节状或小片状实变及磨玻璃影,两者常共存,可融合成片,但仍有多灶性征象(图18)。治疗后一般吸收较快,并可完全消失或留少许索条。
图18右肺上叶磨玻璃密度灶,支气管肺炎
6.2肺结核以渗出为主的结核CT可表现为结节状磨玻璃影,为腺泡或肺小叶的实变。病灶边缘模糊,常为多发,以两肺上叶多见(图19)。如在渗出灶内看到夹杂有小颗粒状或结节状更高密度灶,或在其他区域有支气管播散灶,则考虑肺结核。
图19左肺上叶斑片状磨玻璃密度灶,肺结核
6.3肺出血肺泡腔内出血,范围广泛,以中下肺为重。CT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小叶实变及融合影像,出血量多时呈大片融合,亦可呈磨玻璃密度(图20)。患者一般有突然咯血病史,无发热、咳嗽。
图20左肺上叶下舌段及下叶大片状磨玻璃密度,肺出血
6.4肺部结缔组织疾病亦称胶原血管性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结缔组织的黏液水肿、炎性坏死、类纤维蛋白变性和纤维增生,可侵犯全身各个脏器。包括SLE、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性和风湿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等。CT表现最常见为慢性间质性肺炎;弥漫性肺泡损害,以两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为主,伴慢性间质性肺炎及胸膜渗出,如SLE(图21);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BOOP;肺出血;肺动脉高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图21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灶,系统性红斑狼疮
6.5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carcinoma,BAC)BAC是一种起源于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的、分化较好的腺癌。肿瘤细胞沿肺泡壁呈伏壁式生长,沿周围气腔扩散,肺支架结构无破坏,肿瘤分泌黏液充满肺泡,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和空泡征。分为孤立结节型和弥漫型肺泡癌。弥漫型CT表现为1个或多个肺叶、段的实变区,实变区密度多偏高,边缘模糊,境界不清(图22)。叶间裂膨隆。常合并腺泡结节和小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可见血管造影征、充气支气管征(枯树枝样)、蜂房状含气腔或空泡征。
图22双肺多发大片、斑片状磨玻璃密度灶,肺泡癌
6.6肺水肿肺水肿是由于液体从毛细血管渗透到肺间质或肺泡所致。原因包括毛细血管压力改变和通透性改变,病理上分为间质性和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多为心源性,渗出液分布在支气管及其伴行的血管周围组织间隙和小叶间隔内。肺泡性肺水肿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液体在肺泡内聚集成片状。
肺泡性肺水肿中央型CT可形成典型的蝶翼状磨玻璃密度(双肺野对称分布的片状模糊影,密度以肺门区最高,向外逐渐变淡)(图23);弥漫型为两肺散布大小不等、密度不均、轮廓不清的片状模糊影;局限型表现为局限于一叶、一侧或局部的密度增高影。
图23双肺蝶翼状磨玻璃密度,心脏增大。肺泡性肺水肿中央型
7胸腔积液影像上难以鉴别
IPA可伴有胸腔积液,但无特征性。结核、低蛋白血症、心衰以及恶性肿瘤等均可伴有胸腔积液,而不同疾病的胸腔积液在影像上均难以鉴别。
总之,IPA几乎无典型的CT征象,如果以单一形式出现,常与很多疾病的影像征象相重叠,给诊断带来困难。而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动态随访观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且需注意寻找提示IPA的CT征象。
本文受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Z)及首都医科大医院资助项目(-c6)的资助。本文出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15(1):-。
孙小丽,柳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