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简介
郎勇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
医院医院
从事心血管专业工作14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专著两部。
前言
囊袋破溃作为心脏起搏器植入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感染是其主要原因。但是,对于其他原因如脂肪液化、免疫排斥等无菌性囊袋破溃的处理,尚未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我科在植入一例ICD后发生了脂肪液化,现报告如下。
病例详述
患者女性,59岁,cm,74Kg
病程2月
主要症状:劳力性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无胸闷、胸痛、头晕、黑朦、晕厥、乏力等不适,不伴有咳嗽、咯痰、咯血等不适,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浮肿、腹胀等不适,入院前10天上诉症状加重。
Holter:最长R-R间期:1.5秒,多源性室性早搏:次/24h,成对室早:15次/24h,短阵室速:3阵/24h,ST-T改变。
心脏超声:LV:74mm,LVEF:32%,左室收缩功能测值明显降低,入院后冠脉造影未见冠脉狭窄
入院诊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非持续性室速NYHA心功能II级
经科室术前讨论:患者为非缺血性心肌病,EF<35%,NYHA心功能II级,根据指南有ICD植入一级预防的指征
手术过程
(一)年4月19日左侧入路行第一次ICD手术,术中使用电刀止血。4月24日术后伤口如下图
第一次血培养分泌物培养阴性
4月25日
5月2日
5月3日
第二次血培养分泌物培养阴性
分析及管理:
1、分析:术后囊袋切口充血肿胀、黄褐液体溢出,局部缺血性溃烂。初步判断(1)起搏器感染?(2)脂肪液化?
2、思考:与电刀使用有关?
3、处理:取样培养送检,两次均为阴性,局部消毒清创,增加抗生素用量,多方会诊,患者安抚沟通
4、手术过程分析:手术器械、耗材、环境均为无菌,患者脂肪层厚实,术中使用电刀电凝,囊袋偏紧。
5、诊断:(1)排除起搏器感染(2)组织脂肪液化
6、下一步:与患者、家属沟通,准备另一侧重新植入ICD
再次术前讨论:
1、术中不用电刀
2、囊袋制作宽松
3、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4、术后尽量缩短沙袋压迫止血时间
(二)年5月14日右侧入路行第二次ICD手术,术中未使用电刀。术中取囊袋中组织及分泌物培养,阴性
5月28日,第二次术后14天,右侧囊袋情况如上图
左侧
右侧
9月25日,患者伤口恢复情况如上两图
讨论
发生心率植入装置囊袋破溃的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
(一)起搏器囊袋感染初次植入发生率1%-2%,更换时更常见,多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肿胀、压痛、装置周围脓肿,严重时血培养阳性,甚至败血症。早期感染为金葡菌,后期感染常为表皮葡萄球菌。
(二)脂肪液化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三)脂肪液化发生可能的原因:
肥胖
术中使用电刀
脂肪层反复切割
手术时间长
囊袋过紧
术后压迫止血时间过长
(四)脂肪液化的预防
作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避免反复多次切割脂肪层
脂肪层止血时避免过度电凝
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
囊袋尽量宽松
缝合脂肪层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
减少术后压迫止血时间
(五)脂肪液化的处理
伤口换药、必要时引流
更换植入部位
专家点评
1、起搏器囊袋的制作应避免反复切割脂肪层,肥胖患者被切割下的脂肪颗粒可能是造成脂肪液化的元凶。
2、囊袋适当宽松,ICD或CRTD本身就比普通起搏器体积大,重量重,囊袋紧实会造成机器本身对囊袋的压力增加。
3、术后也应避免长时间囊袋压迫,压迫本身是为了止血,但不能时间过长。
4、还需要医疗团队成员的一致合作,手术医生对病人有全权的责任,患者严格听从手术医生的医嘱。
5、在胸大肌筋膜和胸大肌之间植入器械可以避免破坏皮下脂肪层,从而可以避免脂肪液化的发生。
6、对于右侧植入ICD,建议术中诱颤,确保术后正常安全的shock治疗。
点评专家:
1、医院院长孙宝贵
2、哈尔滨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述峰
*本文仅为分享整理,具体病例治疗经验仅供参考,并非产品推荐、证明或治疗方案指导。每例手术中实际使用的手术产品及应用的手术技术,总是取决于术者根据自身从业经验在术前及术中的医疗决策,最大程度地为患者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