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新药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07/4442971.html
来源:检验视界网作者:李小奇
一、疑问?这一天,笔者向往常一样,取出报阳的血培养瓶,准备涂片镜检,以及接种等相关培养工作。很巧合的是,报阳的两对需氧厌氧瓶是同一位病人的双侧血培养。心想看来细菌长势很旺盛,血流感染跑不了了。于是照常涂片染色,可是镜下结果却让我疑惑了……两只需氧瓶涂片结果是革兰阴性杆菌,厌氧瓶镜下却是革兰阳性球菌!我涂错标本了?可其实我只接种了这位病人的报阳培养瓶。同一个病人感染了两种菌?那么为什么分别长在两种培养瓶里?抱着疑问的态度,我照常把细菌接种到血平板,准备明天增菌后再行鉴定。
图一:血培养瓶直接涂片结果
二、疑问得到解决第二天,需氧瓶和厌氧瓶接种的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不含万古霉素)以及厌氧瓶所单独接种的厌氧板都长出了菌落。菌落形态清晰。我仔细看去,需氧瓶血平板上菌落中等灰白,疑似阴性杆菌;而厌氧瓶长出中等凸起白色油漆状菌落,很明显的阳性球菌。这结果和昨天涂片结果吻合。为了进一步验证这是一个病人感染了两种细菌,我们上了质谱仪对菌株进行鉴定。质谱仪给出的结果是,需氧瓶里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而厌氧瓶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看到这个结果,我豁然开朗。
图二:其中一对血培养瓶,在血平板上的生长情况。上下依次为嗜麦芽、金葡。
三、病例分析为什么出现这个结果,想必大家都已经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葡萄球菌属,此菌属中大多数菌种为兼性厌氧菌,细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较厌氧条件下生长更为迅速旺盛。但总归在厌氧环境中也能生长。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却是专性需氧的非发酵菌,它在厌氧培养瓶中无法生长。又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含有β-内酰胺酶,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仅磺胺类等几种抗菌药物有效,可见该菌生长能力霸道而旺盛,因此在需氧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势必放肆生长,抢占瓶中营养物质,导致葡萄球菌生长缓慢甚至不长,自然也就导致了我们所见的结果。四、总结近年来,非发酵菌在格兰阴性杆菌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又加上其细菌耐药程度突出,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这位病人是我院心外监护的重症病人。早先血液培养已先后检出过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今天他的血里又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嗜麦芽是条件致病菌,可见患者免疫力水平已相当低下。身为检验科的一员,在帮助病人对抗细菌感染方面,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临床提供细菌涨势以及准确的药敏结果!检以求真、验以求实,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初识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来源:检验视界网作者:俞晓晨
又是忙碌的周三,望着一堆阳性的血培养,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欣慰。无奈的是这么多阳性标本又有的忙了,欣慰的是临床医生提高了血培养的意识,能够做到多套检查,大大提高了阳性率。经过半年的锻炼,我的镜下辨别细菌技术有了一些进步。但镜下的这个又有点棘手。视野中大多数区域染成短小的阳性杆,菌体要比棒状杆菌细小,但也有一些区域染成了阴性杆。会不会是由于染色导致的阴阳不定呢?这是血标本,按常规,我们应该当天下午就上机做鉴定。但下午细菌长得不好,就没有上机。第二天早上细菌已经在转种的血板上长起来了。乍一看,有点像阴性杆菌的菌落,菌落湿润、灰白、半透明(图)。再次涂片革兰染色,这次是完完全全的阳性杆菌(图2),不过还是短小杆。此菌镜下及菌落均不像棒状杆菌,那是什么菌呢?我拿着血平板咨询了科室赵老师。她看了一眼血板,又看了一眼镜下,很确定的对我说“这应该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早就听过这个大名,这次终于见到了实物。“赵姐,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有什么特点?”“镜下是短小的阳性杆菌,有时会成双排列,规整。菌落是灰白、半透明的,而且菌落有狭窄的β溶血环。当把菌落涂掉后,就能看清楚这个溶血环(图3箭头处)。CAMP试验和动力试验是此菌特征性试验。另外它的触酶也是阳性的”。“哦,这样呀”,我恍然大悟,“接下来该怎么鉴定呢,就凭这些就能确定吗?”对于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我还是第一次遇到,有点手足无措。“咱们直接上GP卡,可以鉴定出这种细菌。药敏需要做MIC法,因为CLSI上此菌KB法没有折点。”赵姐一口气说了那么多,我连忙点点头。第二天机器的鉴定结果证实了赵老师的想法,的确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此菌CAMP实验加强溶血区域呈长方形,而无乳链球菌形成矢状溶血区(图4)。
图
图2
图3
图4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粪便,常伴随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感染人,常侵犯妊娠妇女、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低下人群。本例分离至一个老年女性,前一段时间发生过脑梗。此菌易于在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聚集,侵入脑组织和胎盘。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时应同时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首选药物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通过这次案例,我从镜下-菌落-特征实验-药敏深入学习了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今后再遇到类似案例也能一眼识菌。毕业三年来,我一直在检验科轮转,切身体会到要胜任微生物室的工作所需的时间比其他科室要长很多,而结合临床工作中出现的细菌进行学习,是个事半功倍的过程,比单纯的书本学习容易理解,且记忆深刻。看来理论还得联系实际!参考文献倪语星、尚红主编.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