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6的诊断价值

年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被Weissenbach发现,命名为β2干扰素,在之后的研究中IL-6不断被其他人发现并先后命名为杂交瘤/浆细胞瘤生长因子、B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刺激因子等,直到这些细胞因子的基因被克隆出来后,才命名为IL-6[1]。

白介素-6(IL-6)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处于中心地位,可介导肝脏的急性期反应,刺激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的生成。多种感染性疾病可导致血清IL-6水平升高,而且IL-6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白介素6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处于中心地位,可介导肝脏的急性期反应,刺激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生成。多种感染性疾病可导致血清白介素6水平升高,而且白介素6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1、成分白介素6是一种多肽。白介素6由2条糖蛋白链组成;1条为α链,分子量80kd;另1条为β链,分子量kd。α链缺少胞内区,只能以低亲合性与白介素6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迅即与高亲和性的β链结合,通过β链向细胞内传递信息。2、功能白介素6是一种炎症因子,是一种功能广泛的多效性细胞因子,机体受炎症刺激后由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分泌,是炎症介质网络的关键成分。炎症反应发生后,白介素6率先生成,产生后诱导产生CRP和降钙素原(PCT)生成。如在发生感染、内外伤、外科手术、应激反应、脑死亡、肿瘤产生以及其他情况的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会快速产生。白介素6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血液水平与炎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它的变化比CRP更早。研究显示,细菌感染后白介素6迅速升高,PCT在2h后增加,而CRP在6h后才迅速增加。

在临床患者诊治中感染是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病情康复及身体健康,通常来说患者的全身感染症状并不典型,传统检测细菌感染方法因感敏性比较低,因此不能及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白介素6皆是临床用来诊断早期感染的常见指标[1]。因此在感染疾病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

早期、准确的诊断直接决定着患者能否得到良好预后,所以,对患者早期感染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意义重大。

白介素6则是一种多功能糖蛋白,其中共计氨基酸个,在很多免疫应激反应当中,当机体在受到炎症的侵袭之后,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等都会分泌出这种细胞因子。而将其应用于对患者败血症的诊断上,也有很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白介素6指标应用于对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效果显著,能借此提高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学术交流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第一时间回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共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lx/5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