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即通过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飞沫传播,或者食用被污染的不洁饮食而造成感染。
·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衣物、用具而传播。
好发人群
·儿童较成人易感,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
·托幼机构的儿童比在家儿童易感,机会接触病原体增多。
·因各种因素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群体。
·防御能力营养不良、缺乏锻炼、过敏体质或免疫功能缺陷、低下的小儿,身体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症状较为严重,在气候改变较多的冬春季节更易造成流行。
·环境因素,如大气污染、居住拥挤、间接吸入烟雾、被动吸烟等,均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促使病原体生长繁殖。
·患儿机会性接触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与其他患儿共用物品,密切接触传染源后,感染几率增加。
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典型症状
以悬雍垂、扁桃腺和软腭边缘出现散在性小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和肿胀。在鼻咽部、扁桃体、软腭部出现散在数枚灰白色小疱疹,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逐步破溃呈黄色溃疡,通常4~6日可自愈,少数至2周。损害很少发生于口腔前部,牙龈不受损害。
伴随症状
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并发症
·支气管炎、肺炎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在症状发作时易波及呼吸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支气管炎、肺炎。患儿可有伴随咳嗽、咳痰,多有剧烈病侧胸痛,常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可放射至肩或腹部。病情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出现紫绀。
·胃肠炎疱疹性咽峡炎的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对消化道的黏膜也有相当的影响。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其他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可以很快导致脱水,其表现有虚弱、极度口渴、少尿或尿色加深、皮肤干燥、口干、眼球下陷,患儿还可表现为啼哭时少泪。
·严重的呕吐或腹泻可以引起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低血压等,饮用大量含盐少或不含盐的水分来补充液体的病人尤易出现低钠血症,严重的病例可以出现休克和肾衰竭。
·脑膜炎、脑炎·疱疹性咽峡炎的易感人群为7岁以下的儿童,儿童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全,有发生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
·败血症·抵抗力较差的患儿或者本身有一些基础性疾病时,容易形成血行播散发展成败血症。
物理治疗
·患儿体温达到38.5℃以上,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选用物理降温治疗。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湿敷帮助降低体温,热湿敷可退烧,但是当病人觉得热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
·体温上升到39.4℃以上,切勿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中医治疗
·外感风热、内火炽热·主证·恶寒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头身重痛,口渴心烦;小儿有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等;口腔黏膜有充血、水肿,或有水泡。
·治则·疏风、清热、解毒、辛凉解表。
·方例·加味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板蓝根、甘草。
·脾胃炽热、心火上炎·主征·口渴思饮、心烦不安、口痛流涎。
·治则·清心胃热、养阴利润。
·方例·加味导赤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生地黄、川木通、淡竹叶。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
·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消毒剂消毒、热水煮沸等。
·家长帮助患儿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低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其擦拭口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外用药物也要按照医生指导按时涂抹。
预防措施
·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吃生冷食物,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人接触儿童前,换儿童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孩子的贴身衣物以及平时喝水容器等应保持干净卫生。
·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但若需要出去,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防护,防止病菌侵袭。
·如果室外温度变化较大,注意适当的增减衣物,减少孩子的不适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