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病占首位,每10名死者中有1位死于心脑血管病,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约占60%,脑血管病约占40%。在我国,估算每年新发脑卒中约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万人,是致残的首要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的80%,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老年人高发,男多于女。主要危险因素:种族、遗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是由颅内外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与诊断(1)起病突然。
(2)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症状多样。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
①颈内动脉TIA:多表现为单眼(同侧)或大脑半球症状;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朦、雾视、视野中有黑点、阴影摇晃;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失语、认知的改变。
②椎-基底动脉TIA:多表现为眩晕、头晕、构音障碍、跌倒和共济失调。
(3)持续时间短暂,一般10~15min,多在1h内,最长不超过1天。
(4)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5)多数病例就诊前有反复发作病史。
(6)检查颈动脉超声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
药物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应给与有效的抗栓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对TIA尤其是反复发生TIA的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药物。
①肠溶阿司匹林
小剂量(50mg/d)阿司匹林即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卒中再发。
②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
③其他药物治疗还包括双嘧达莫(DPA)、噻氯匹定。静脉注射的抗血小板药物,如奥扎格雷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2)抗凝药物
抗凝治疗不作为非心源性TIA的常规治疗,对伴发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人工机械瓣膜的TIA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建议选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
(3)降纤药物
TIA患者有时存在血液成分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或频繁发作,可考虑选用巴曲酶或降纤酶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临床表现与诊断1.起病情况
多于静息时(如夜间)急性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病情多在数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2.临床表现
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药物治疗脑梗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制定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大于1个月,小于6个月)和后遗症期(大于6个月)。
1.分期治疗策略
(1)急性期: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暂(3h),在时间窗内迅速明确诊断,没有禁忌证者应予溶栓治疗。
(2)恢复期:以康复锻炼,改善功能为目标,并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3)后遗症期:护理和功能代偿,并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2.药物治疗
(1)脱水治疗
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和心肾功能状况选用脱水剂的种类和剂量,常用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七叶皂苷钠、安宫牛黄丸等。
(2)溶栓治疗
确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rt—PA)的静脉溶栓疗法。
(3)抗血小板制剂
常用阿司匹林,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但有效性尚不肯定。
(4)抗凝治疗
目的主要是防止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复发、血栓的延长及防止堵塞远端的小血管继发血栓形成,促进侧枝循环。使用抗凝治疗时,应该密切监测APTT。常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5)降纤治疗
对于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可选用。常用巴曲酶、降纤酶,其他制剂还有蚓激酶、蕲蛇酶等。
(6)中药治疗
一些中药如安宫牛黄丸、丹参、川芎嗉、三七、葛根素、银杏叶制剂等单药或多药联合应用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血流、降低血黏滞度等作用。
(7)神经保护剂
目前常用的安宫牛黄丸、有胞二磷胆碱、依达拉奉、钙通道阻滞剂等。
注意事项(1)预防胜于治疗①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卒中的发生,需要有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给予安宫牛黄丸、他汀类与小剂量阿司匹林。②二级预防
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对颈动脉狭窄、软斑块形成的患者建议专科就诊;缺血性卒中约20%是心源性栓塞,有效控制房颤可以预防卒中的发生;其他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及高凝危险因素都与脑卒中有关,应注意干预。(2)熟悉TIA的表现TIA可能就是脑梗死发生的先兆,应及时就诊。(3)卒中后3h内溶栓可以很好地避免脑血栓后遗症,对于高风险人群应有预案,寻找30min车程内有开展溶栓治疗的24h/7d医疗机构。家中常备安宫牛黄丸,脑血管病的中医急、重症用药!我国历代养生家一直注重夏至(端午)养生,在此节气服食养生之品以辅助人体阴阳交替,实现阳长阴藏,阴平阳秘。春夏交替时节,阴阳斗争剧烈,此时最易削弱正气而致病,而阳气遇到寒邪郁阻,容易郁积生热,乃至生病或诱发痼疾,请家中老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们务必留意,注意天气变化,做好养生工作,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
早春养生重在预防
夏至·养生
天气多变的时节,有心脑血管病病史的患者除了注意驱寒保暖、定期体检、保持好心情之外,还应把握夏至节点,提前备好安宫牛黄丸,为全年的健康养生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安宫牛黄丸具有清除血栓,软化血管的作用,日常体内多痰湿、湿热人群,也可在夏至期间选择服用,这有助于涤荡邪气,平衡阴阳,使心血管系统、脑神经系统保持干净。
有养生专家建议,安宫牛黄丸可于夏至(端午节)节气前一天、当天、后一天,每天1粒,3粒/节气,嚼服,或温水化开送服,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
安宫牛黄丸的适用人群有如下几种,使用时我们可以参照自身:
夏至·养生
1、简单来说:
抽烟、酗酒、熬夜等不规律生活方式的中老年人群;
肥胖、高血压、癌症等疾病人群,或体检提示需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
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既往史和现病史人群;
有中风、癫痫、精神疾病及其他危重疾病的家庭。
2、从中医体质学上来讲:
痰湿质、湿热质人群都应该常备安宫牛黄丸。
(1)痰湿质人群常见症状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色黄胖而暗,油脂较多,身重不爽,出汗粘腻不爽,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喜食肥甘。
易患疾病: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痛风等病的倾向。
(2)湿热质人群常见症状
形体特征:形体偏胖。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容易口臭、口苦、口干,大便粘滞;白带色黄,有异味等。
适应能力: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安宫牛黄丸主治范围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夏至·养生
1、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安宫牛黄丸对于脑卒中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在临床上经常用于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也可用于中风后遗症。
中风
2、颅脑损伤
临床研究证实,安宫牛黄丸治疗颅脑损伤时,在促醒、控制体温、减少抽搐、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3、高热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安宫牛黄丸对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高热不退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如小儿感染性、非感染性和不明原因的高热、顽固性癌性高热、农药中毒引起的高热等。
4、各种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散发性脑炎、流脑等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高热昏迷、惊厥等危重症状时,临床使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5、其他疾病引起的脑病
安宫牛黄丸在治疗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的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6、其他疾病
安宫牛黄丸也可用于败血症、重症肝炎、婴幼儿肺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等。
什么时候服用安宫最养生
夏至·养生
1、惊蛰
蛰隐,是养生方式。此时,阳气振奋,化为雷声,万物随之振奋而出。
安宫牛黄丸中的麝香、冰片、郁金等芳香开窍之品,开泄体内痰浊闭阴,势如惊雷,有助于阳气振奋,维持天人相应。
2、夏至
夏至,即万物茂盛至极,阳气旺盛至极,自然界阴阳表现为“阳气至极,一阴萌生,阴阳交替”。
安宫牛黄丸以麝香、冰片、郁金等芳香开窍,开泄痰浊闭阴,为阴气萌生扫清障碍,重整阴阳秩序,维持天人相应。
3、霜降
万物蛰伏以养生,人体则准备开始进补,储备能量,抵御阴寒。
安宫牛黄丸以麝香、冰片、郁金等芳香开窍之品,荡涤痰浊阴邪,为冬令进补扫清障碍。
4、冬至
冬至,即万物发展至终,阴寒旺盛至极,要开始新的轮回,自然界阴阳表现为“阴寒至极,一阳生长,阴阳交替”。
安宫牛黄丸以麝香、冰片、郁金等芳香开窍,开泄痰浊闭阴,为阳气萌生扫清障碍,重振阴阳纲领,维持天人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