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概览
化疗药概论(略)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抗生素类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喹诺酮类—杀菌剂
体内过程
1
吸收大部分品种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喹诺酮类可签合钙、镁、铝、锌离子等,因而不能与含有这些离子的食品和药物同服。
2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广泛,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两沙星可通过正常或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3
代谢与排泄少量在肝脏代谢或经粪便排出,大多数主要是以原形经肾脏排出。可在尿中长时间维持杀菌水平。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在胆汁中的浓度可远远超过血药浓度。
抗菌机制与耐药性
1
抗菌机制: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DNAgyrase),阻碍细菌DNA合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耐药性:其耐药性是由于gyrA基因突变导致DNA回旋酶A亚基与药物的亲和力下降。本类药物之间有交又耐药性。临床常见的耐药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临床应用
1
泌尿生殖道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单纯性、复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尿道炎和宫颈炎。
2
肠道感染:多种细菌导致的腹泻、胃肠炎和细菌性痢疾。
3
呼吸道感染:常用于肺炎链球苗、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支气管炎和鼻实炎。左氧氟沙星可有效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衣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属或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
4
骨骼系统感染;包括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骨髓炎和骨关节感染。
5
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五官科和外科伤口感染。
6
其他:培氟沙星治疗化脓性脑膜炎和由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所致的败血症。
不良反应(较轻)
1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味觉异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便秘等,常与剂量有关。
2
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眩晕及情绪不安等,以失眠最多见。不宜用于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病史(尤其是有癫痫病史)的患者。
3
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症状:偶见过敏性休克,个别出现光敏性皮炎。
4
软骨损害:儿童用药后可出现关节疼痛和水肿,故不宜用于儿童和孕妇。
药物分代
1
第一代(吡哌酸)抗菌作用弱已被淘汰。
2
第二代(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抗菌谱窄,主要对革兰阴性菌有效,多用于泌尿道及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现已少用。
3
第三代(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外,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都有效。
4
第四代的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部分厌氧菌,革兰阳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明显提高,并具有明显抗菌后效应。
常用药物举例
1
环丙沙星(环丙氟呢酸)
应用:泌尿道、呼吸道、胆道、皮肤软组织、耳鼻喉及眼部感染。
为治疗结核病的二线药物
2
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
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抗菌作用强,不良反应是目前氟喹诺酮类中最小者,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应用:敏感引起的各种感染
磺胺类
体内过程
1
吸收:用于全身性感染类的磺胺药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用于肠道感染类口服不吸收,在肠内保持高浓度。
2
分布:吸收后广泛分市于全身各细胞及体液中。
3
代谢:主要在肝脏经乙酰化代谢为无活性代谢产物,其代谢产物在中性或酸性环境下易析出结晶而损伤肾脏。
4
排泄:主要以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口服难吸收磺胺药主要经肠道排出。
抗菌机制与抗菌作用
1
机制:
碱胺药的化学结构与氨苯甲酸(PABA)极其相似,与PABA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形成,从而影响核酸的合成,最终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
作用:
广谱抑菌剂。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碳胺米隆和磷胺嗜啶银盐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对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无效。
不良反应
1
肾损害结晶尿、血尿、管型尿,以SD常见。同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和适当增加饮水。
2
过敏反应常见皮疹、药热、多形性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局部用药易发生,在服用长效制剂时更常见。用药前询问过敏史。
3
血液系统反应可见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患者易引起溶血性贫血。
4
肝损害可出现黄疽、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肝功能损害者应避免使用。
5
其他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
常用药物举例
1
碳胺异嗯唑(菌得清):泌尿道感染
2
碱胺暗啶(SD,磺胺哒嗪);防治“流脑”,泌尿道感染等。
3
碳胺甲咽唑(新诺明):①泌尿道感染:②呼吸道感染:③其他:中耳炎、支原体感染和伤寒等。
4
碳胺米隆(甲磺灭脓):烧伤或大面积创伤后的感染(外用)
5
碳胺暗啶银(烧伤宁):烧伤或烫伤创面感染(外用)
用药注意事项
1
OPABA对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较微胺药大-1倍,故使用碳胺药时,必须用足够的剂量和疗程,首剂加倍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抑制浓度。
2
脓液及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PABA,可减弱磺胺药的抗菌作用,故用于局部感染时应先清创排脓。
3
局麻药普鲁卡因体内分解产生PABA、酵母片和中药神曲内含PABA,减弱磺胺的疗效,故不宜同用。
甲氧苄啶(TMP)
抗菌机制与抗菌作用
1
机制: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因而阻碍了叶酸的代谢和利用。
2
作用:
抗菌谱与磺胺类相似,但抗菌作用较强。(TMP与磺胺药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使碱胺药的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出现杀菌作用,并延缓耐药性的产生。此外,还可增强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的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1
很少单用,常与SMZ或SD等磺胺药合用或制成复方制剂用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胃肠道感染,败血址、胸膜炎、伤寒、副伤寒等。
不良反应
1
恶心、过敏性皮疹等。
2
大剂量长期用药或原有叶酸缺乏,可出现白细脑减少、血小板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
严重肝、肾功能不良、骨髓造血功能不全者、孕妇、新生儿不宜使用。
硝基呋喃类-甲硝唑(灭滴灵)
抗菌机制与作用
1
抗厌氧菌抑制(DNA合成),脆弱类杆菌,抗破伤风梭菌、滴虫和阿米巴原虫作用。
不良反应
1
厌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口腔、腹腔、女性生殖道、下呼吸道、骨和关节感染。
2
幽门螺杆菌所致的消化性溃疡。
3
滴虫和阿米巴原虫所致的相关感染。
不良反应
1
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和外周神经炎等。同类药物替硝唑比甲硝唑更易透入细菌内,作用更强,副作用更小。
抗生素类
天然青霉素类
体内过程
1
青霉素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液破坏;肌内注射易吸收,几乎全部以原形迅速经尿排泄。与丙磷舒合用,后者能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分泌排泄,从而提高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延长其作用时间。
抗菌机制与抗菌作用
1
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活性,阻碍细胞壁的粘肽合成,使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菌体肿胀、破裂、死亡。可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促进菌体自溶。
2
作用:
为繁殖期杀菌剂,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抗菌谱
1
革兰氏阳性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2
革兰氏阳性杆菌:如白喉杆菌、炭炭疽杆菌及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如产气英膜杆菌、破伤风梭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均对青霉素敏感。
3
革兰氏阴性球菌:对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敏感,但易耐药。
4
其他:如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鼠咬热螺菌、放线杆菌等高度敏感。
5
金葡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对本品易耐药(细菌产生β一内酰胺酶,使β一内酰胺环水解开环而失活)。
临床应用
1
对敏感菌感染,可作为首选治疗药。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强红热、解窝组织炎、败血症等。
2
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3
肺炎球菌所致的大叶肺炎、中耳炎等。
4
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
还可作为治疗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及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首选药。
6
亦可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病人。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有药热、药疹、过敏性休克等。
2
赫氏反应:青霉素在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咬热或炭疽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
3
局部刺激肌注局部可发生疼痛、红肿、硬结甚至周围神经炎。
用药注意事项(防治过敏反应)
1
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者禁用。
2
皮试,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d以上、药品批号或厂家改变时均应当皮试,阳性禁用。
3
不在无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4
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5
避免在饥饿时注射。
6
注射液应当新鲜配置,立即使用(易水解破坏、水解代谢产物易致过敏)。
7
注射后观察30min;一旦休克发生,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者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组织胺药。
半合成青霉素
1
口服耐酸类:青霉素V、非奈西林(耐酸,但不耐酶)
2
耐酶类: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球菌感染的治疗,亦可用于需长期用药的慢性感染。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等。
3
广谱类:对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杀菌作用,且耐酸可口服,但因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氨苄西林:对伤寒、副伤寒有效;
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呼吸道感染;
匹氨西林:有药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4
抗铜绿假单胞菌类: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等。有胃肠道反应、药热、皮疹等不良反应,羧苄西林偶见粒细胞减少及出血。
5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类: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弱。对大肠杆菌的感染疗效甚佳。主要用于敏感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尿路和软组织感染。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为主。
文字/王丽雯
排版/刘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