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深静脉血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温馨提示:文中图片可点击放大查看!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其在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

是围术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要重视!

流行病学

(二)Virchow三角

Virchow教授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出色的学者之一,包括血管栓塞(Embolism)现象的发现,以及血栓形成(Thrombosis)也是其创造的新词。

在他去世后,人们根据其理论提出了Virchow三角的概念,即血栓形成三要素: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和高凝状态。

1.血管壁损伤:创伤、烧伤、下肢手术、败血症、静脉曲张;

2.血流滞缓:长期卧床、产后、妊娠期、肥胖患者;

3.高凝状态:手术后、妊娠期、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创伤、感染、糖尿病;

Virchow三角

(三)DVT的分类

按部位分:

周围型,是指股浅静脉下段及以下

中央型,是指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混合型,是指全下肢血栓形成

临床分期:

急性期,14天以内

亚急性期,15-28天

慢性期,28天以后

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后遗症期急性发作,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分类

(四)症状和体征

下肢DVT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患侧肢体皮肤颜色变紫变暗。

症状和体征

PE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和肺循环状态。病理生理学基础就是通气血流比失调和肺动脉高压。

病理生理改变

清醒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晕厥。

全麻状态下表现为突发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循环衰竭。

小结

根据Virchow三角理论,围手术期患者通常具备多项DVT/PE的危险因素。

DVT/PE是围手术期患者常见并发症,多见于骨科、妇产科、胸外科手术患者,尤其是骨科手术最为常见。

(一)危险因素

如上所述,任何引起血管损伤、血流停滞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获得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缺乏、纤维蛋白原异常等;

获得因素包括:获得减少、恶性肿瘤、创伤、脊髓损伤、肥胖、化疗等;

危险因素

(二)术前危险因素评估

术前应根据病史、凝血指标及下肢超声等进行详细的评估,对高危患者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并针对可改善的危险因素给予相应处理。

术前评估

术前干预

(三)术中管理

术中是否发生血栓,与手术体位、时间长短、是否输血以及是否使用止血药物等密切相关。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适度稀释血压(Hct维持在0.35左右)、规范使用止血带、避免不适当使用止血药。

(四)术后管理

与术前和术中相比,术后发生DVT/PTE更为常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

有研究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置换术及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3.2%。

预防措施包括: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物理预防:抬高患肢、早期功能锻炼、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泵、梯度加压弹力袜。

加压泵

药物预防:最常用的是低分子肝素,术后12~24h,为血栓高发期,无明显临床表现也应尽早开始预防,因术后凝血激活达4周,术后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因此对于创伤患者建议药物预防时限至少为10天。

(五)下腔滤网的放置

主要用于存在抗凝禁忌症的患者,或抗凝过程中仍有血栓形成的患者,以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长期滤网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因此,推荐使用临时性滤网,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总结

深静脉血栓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预防重于治疗,进行规范化的防治可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一张图读懂

Hi,我是小捌,一个简单认真的麻醉医生,我相信持续学习的力量,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写一些独立思考的读书笔记。知识太繁杂,我帮你整理。欢迎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偏方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zl/1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