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烂鳃病败血症天气转凉,10

10月份,全国天气已经转凉,降水量也显著减少,大部分地区的水产养殖进入后期管理阶段,养殖的鱼类进入越冬前的最后生长期。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水产养殖的病害仍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为主,各地在生产中应注意调控水质,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鱼类可能发生的疾病

1.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嗜水气单胞菌及肠鼠气单胞菌等感染引起暴发疾病。在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或腐败,摄取含细菌的不洁食物,吃食不匀等都可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是一种在全国各地养殖鱼类的常见多发病。

2.烂鳃病:是一种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鱼病,一旦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烂鳃病主要有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和赤皮病并发,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各草鱼、青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是由一种毒力很强的弹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虹鳟。虹鳟染病后,其死亡率因其品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50%——%。水温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发病及死亡率影响较大,水温10℃时,死亡率最高;水温低于10℃时,病情不严重;水温高于10℃时病情较急,但死亡率不高;水温超过15℃后,一般不会发病。

4.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可感染多数淡水鱼类,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发病率高。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5.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蓑衣虫病”。10月份,当水温回落至20℃-25℃时,进入锚头鳋繁殖的旺盛阶段,并引发锚头鳋病。该病对鲢、鳙鱼种危害较大,在发病高峰季节,鱼种能在短期内出现暴发性感染,造成鱼种大批死亡。

6.车轮虫病:车轮虫主要侵害鱼的皮肤和鳃、鳍条,对养殖的鱼苗、鱼种危害较大,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适宜发病水温20℃-28℃。全国各养鱼区都可能发生车轮虫病,特别是在养殖密集的鱼池,车轮虫病更易发生。

加强水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1.控制水质。使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pH值7.5-8.5,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2.要及时往池塘注水、换水。如外河水源水质较好,可定期(10天-15天)注换水1次,每次20cm左右;如水源水质较差,可以选择晴好天气,每15天-20天注换水1次,同时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等调节水质,要注意使用微生物制剂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以防杀灭有益菌而影响生物制剂的调节水质效果。

3.要适时使用增氧设备。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启增氧机或水泵。坚持晴天中午开,傍晚不开;阴天清晨开,白天不开;浮头以前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的原则。同时备好急救的化学增氧剂,预防缺氧浮头发生。

加强饲喂管理,增强鱼体抗病力

要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饵原则。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饵料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新鲜不变质,保证鱼吃饱吃好又不浪费,以免污染水质。

加强病害防治,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秋季返热可能成为鱼类又一个发病高峰期,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对水体消毒可采用菌毒双杀、二氧化氯、菌毒绝杀或溴氯海因等全池泼洒,杀灭水中的病原菌。可视水质情况适量施用生石灰,调节pH值。

年10月4日生鱼塘头报价

地区

规格

价格

(元/斤)

10月4日

广东顺德

2斤上

9.8-10左右

2斤下

6.8-7左右

广东中山

2斤上

9.8-10左右

2斤下

6.8-7左右

江苏

平均1.9-2.3斤

9左右

山东

微山湖

平均2斤

9.5

平均2.5斤

10.2-10.5

2斤上

10.5

2斤下

8

江西上饶

1斤起抓,2斤上5-6成,统货

8.2

1斤下

6.5

浙江湖州

3斤上3成

9.5-9.6

注:因报价时有波动,本报价仅供参考

———END————

来源:中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寻找生鱼通

欢迎广大生鱼行业人士

分享行业信息

专业技术讨论

可加小编







































北京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
中科白癜风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yz/2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