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敦刻尔克大撤退。阴沉的天幕之下,颓败的敦刻尔克沙滩上充斥着末日的黑暗与绝望。等待撤退的士兵们屠杀战马、砸毁枪支、焚烧设备,焦灼的灵魂无处安放。这一幅雄浑悲怆的图景,夹杂着绝望而末世的史诗气质,犹如一朵血色玫瑰,在海风里垂垂挣扎,行将凋零。
身患败血症的英国士兵罗比手中紧攥着一沓泛黄残破的明信片。其中位居最上的一张似乎充盈了希望与救赎的意味——白墙蓝窗的海边小屋温馨沐浴在不燥的阳光下,周遭是一望无际的蔚蓝海岸。如斯美好的景致,与遍布硝烟和死尸的现实相去万里。熟悉罗比的战友们大概知晓,这一沓被汗泪浸透了的明信片曾被他在黑夜里无数次翻阅——尤其是画有海边小屋的那一张。战争岁月中,它们是他的全部寄托。将明信片寄给罗比的人,即故事的女主人公西西莉亚,在明信片上如是写道:“我的朋友有一间海边小屋,等战争结束,我们兴许可以去住一段时间。等你回来。”短短数句,却字字如针,魂牵梦绕。
战争是历史的必然,却于冥冥无声中铸就了无数生命与爱情的悲歌。二战中,数百万英国士兵远走异乡,其中不乏十八九岁的少年。他们从宁静的生活或如火如荼的爱恋中被陡然抽离,奔赴一场又一场无情杀戮。我至今记得影片中那一个场景——罗比穿过沙滩上醉酒的大兵,穿过熊熊的火光,穿过一匹匹被射死的战马,穿过废弃的旋转木马上假装快乐的人们,走到幻想中母亲的身边。他的眼睛闪着泪光,喃喃说道:“我要回到她身边去啊,她在等我啊。”然而,曾有几时,战争中个体的生命会得到人性的关照?曾有几时,命运的荒诞会因爱情的炽烈,亲情的难舍而手下留情?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最后一天,罗比因败血症死去。生命如是匆忙,连次日的朝阳都不愿等候。
敦刻尔克沙滩上悲凉的暮色是罗比生命的最后印象。士兵当中,有人用酗酒和呼喊遣散可怕的空虚;有人用沙哑怪异的声音唱着不知名的战歌;有人只是双目空洞地抽着烟,那烟雾无声诉说着黎明与故土的渺远。敦克尔刻大撤退是一次壮举,保全了欧洲大陆上疲惫虚脱的士兵,却来不及,也无法保全一段在战争中挣扎的爱情。隔海相望的死亡,恋人们遥不可触的苍白梦境,一封刚刚寄出却永远无法抵达的信件,每每想起都令人心痛唏嘘。
年10月,那一沓明信片的另一位主人西西莉亚亦死于伦敦的一次空袭。或许在战争年代,玉陨香消从来都不足叹惋,只有曾经的誓约永远成殇:
“DearestCecilia,thestorycanresume.Iwillreturn.Findyou,loveyou,marryyouandlivewithoutshame.”(“最亲爱的西西莉亚,我们的故事定会继续。我会回来,找到你,深爱你,迎娶你,然后无悔地生活。”)
可惜在现实世界中,罗比再也无法回来,明信片上的海边小屋再也无法充当他在战乱和疼痛中的精神支柱,两人来不及重逢,故事永远无法继续。这段短暂而炽热的爱情完美地印证了——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句读。把一切美好的臆想和希冀撕碎,再把绝望而赤裸裸的现实摊开给人看,就是《赎罪》的魅力所在——使人迷醉,使人心痛。
我想,唯一能令观众慰藉的是,纵使战火纷飞,遥遥相隔,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都至死不渝地坚守着最初的誓约,企盼着战争结束后的重逢。纵使结局无法改变,还有曾经的美好景象可以拿来回味——夏日的乡村庄园,阳光正好,微风和煦,葱翠草坪被淡淡的薄雾缭绕,喷泉的水珠跳落至她身上。她的翡翠色长裙在夏日薄雾里游冶,朦胧幻化成爱人心间的丛林。那样的夏日,那样的薄雾,男女主人公的对视,默契,相爱,误会,和解,也是《赎罪》所要呈现的一幅唯美画卷。
最后,关于影片为何叫做《赎罪》,以及“赎罪”的内容我并未呈现,因为战争、生命、爱情已是太过沉重而复杂的命题,我姑且围绕它们做出些许感想。至于死亡与永恒,以我二十二年的人生阅历,或许还缺乏谈论的资格。
片名:《赎罪》
导演:乔?怀特
主演:凯拉?奈特丽,詹姆斯?麦卡沃伊
出品时间:年
奖项:第六十五届金球奖最佳影片,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