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白癜风中医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647314.html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体温--般为36~37°C左右。

发生机制: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

1.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1)外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原的种类甚多.

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

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③抗原抗体复合物;

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紫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一方面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國).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休,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类病因:

(1)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2)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4)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5)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等.通常称为吸收热。

(6)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7)皮肤病变:皮肤广泛病变致皮肤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皮炎,鱼鱗癬等。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8)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9)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C以内

2)感染治愈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治愈,此系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3)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4)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

(1)低热:37.3~38°C.

(2)中等度热:38.1~39°C。

(3)高热:39.1~41°C。

(4)超高热:41°C以上。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发热的临床过程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有以下两种方式;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一40°C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2)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3)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体温下降有以下两种方式:

1)骤降,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2)渐降,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伴随症状

1.寒战

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孟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2.结膜充血

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

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

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肝脾肿大

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6.出血

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7.关节肿痛

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8.皮疹

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sh/8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