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肝功肾功检查报告解读,建议收藏

肾脏是人体最大的“废物处理厂”,将体内不需要的物质过滤掉形成尿液排泄除去,从而保障我们的正常生活。1.肾功能不全主要反映在如下4个方面①慢性肾炎②高尿酸症③尿毒症④肾衰竭常规检查中,肾功能的检查多采用如下三项检验:血尿酸、血清尿素氮、血肌酐。通过这三项的检验基本上都可以初筛出肾功能是否有问题。如果想进一步检查,我们还可以检验:血清的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2.血尿酸(UA)——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由于UA主要经肾脏排泄而出,所以测定UA能够间接了解肾脏的功能。而且UA的增高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尿酸增高主要见于:痛风;急性或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

检验医学网

3.血清尿素氮(BUN)的升高可能是进食蛋白质过多导致的BUN是人体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它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后,然后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当BUN的水平呈升高趋势时,则说明肾脏已经受到损害。需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当此数值高于正常数值时,则说明有效肾单位超过50%已经受到损害。当然,血清尿素氮的升高也可能是生理结构的,比如进食蛋白质过多。血清尿素氮水平的升高主要见于:肾损伤、肾衰竭或肾脏疾病;高蛋白饮食;发热;长期腹泻;甲亢;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等。血清尿素氮的检验如果不注意就会形成一个误区:一些不懂得BUN检验意义的患者或医务人员,有些时候会认为这个数值只是高于正常值一点,应该没什么问题的。而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只要BUN这个检验数值高于正常值,就基本上说明肾单位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由于肾功能轻度损伤时,血清尿素氮的数值可以不产生变化,因此,血清尿素氮检验不能作为肾病早期肾功能的测定指标。这也是血清尿素氮检验的最大弊端!如果血肌酐和血清尿素氮同时升高,则提示肾功能损害严重。4.血肌酐(Scr)——结果正常也不能大意血肌酐是一种代谢产物,如果肾脏过滤功能不好,则大部分肌酐会被过滤排泄掉,血液中的肌酐只会留下很小的一部分。因此,血肌酐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简单的代谢流程就是:肉类食物中或人体自身的肌肉代谢→会产生肌酐→肌酐经过肾脏一系列的过滤→然后排出体外成为尿液。血肌酐的升高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血肌酐的降低常见于:肌肉萎缩;白血病;贫血;肝功能障碍及妊娠。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人的肌肉萎缩,肌酐的产生会减少,即使肾功能很差了,血肌酐的值也不会升很高。所以血肌酐的数值对肾功能的判断只是一种参考,尤其是对老年人更是不太准确的。而对于肌肉健壮的人可能会在正常值范围内偏高一些,出现这种情况时也不要过分担心。早期或轻度肾功能损伤时,由于肾的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很强,血肌酐浓度可以表示为正常,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30%—50%时,血肌酐数值才明显上升。因此,血肌酐不能作为肾病早期的测定指标,一旦发现血肌酐的数值升高,那么此时你的肾功能就已经损伤比较严重了!所以要想早期发现肾病,建议进一步做肌酐清除率。5.肌酐清除率(Ccr)血肌酐、尿素氮两者有时都不那么稳定、可靠,而且都不能作为肾病早期诊断的测定指标,因此根据血肌酐和尿肌酐的水平,可以计算出肌酐清除率,它是反映肾脏功能较为敏感的指标,能较早地预警肾功能损害。临床上,肌酐清除率需留取24小时尿,测尿肌酐和血肌酐的值得出结果。常规检查中没有单独进行24小时尿样收集,也就无法精确测定肌酐清除率,但是可以通过血肌酐代入公式大致计算肌酐清除率,肌酐清除率正常范围80至(ml/min),低于正常值提示肾功能减退或损伤。公式如下:男性Ccr=[(-年龄)×体重(kg)]/[72×血肌酐浓度(mg/dl)]女性Ccr=[(-年龄)×体重(kg)]/[85×血肌酐浓度(mg/dl)]6.临床上还用血清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来评判肾功能血清中,胱抑素c的浓度能更敏感的反应肾小球滤过的状况,β2微球蛋白质的升高不仅反映了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下降,还反映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下降。评估肾脏有没有问题仅通过血液生化查肾功三项是不够的,还应结合尿常规检验和肾脏B超检查等手段诊断。如果肾功三项出现异常,建议进一步选做相关检查:①结合泌尿系B超排查肾脏膀胱输尿管、前列腺等;明确肾脏形态大小、有无占位;结石或梗阻等情况。②完善尿常规检验,注意有无血尿或蛋白尿等。可进一步行镜检尿红细胞、白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验医学网7.肾功能检验采集尿液标本注意事项:①肾功能检验所采集的尿液标本最好用晨尿。晨尿是一天中尿液最浓缩的,对肾功能有最好的评价,特别是如果还要加做尿培养的话,是一定要晨尿的。可嘱患者早上起来上厕所的时候采集化验。②尿液采集必须是中段尿,以防标本污染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等情况。③肾功能检验必须空腹,在检验前八到十二个小时要求空腹状态,甚至连水也不要喝,因为吃饭会影响血糖水平。另外,由于用餐(尤其饱餐)后,胃肠内容物增多,包括肾脏在内的各器官会有不同程度的堆积,该器官边缘不易显示会有信息漏掉,使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混淆。④对于采集患者尿液进行化验时,医护人员必须仔细叮嘱患者注意事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医护人员协助患者采集标本,以保证检验数值的准确性。8.肾功能检验血液标本采集注意事项:肾功能检查的血液项目中最常用的是测定患者血中的尿素氮及肌酐的浓度。若想准确测定患者的尿素氮及肌酐的浓度,必须要求患者吃素食3天!

肝功检查主要有两类:

①检查肝脏是否能正常生产蛋白质和清除胆红素(红细胞死亡时产生的废物)。

②查看肝部损伤或疾病对肝细胞反应能力的影响(释放的酶)。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肝功能检查的指标、代表的意义、范围标准,以及哪些人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含的项目和说明

(1)酶类:典型代表转氨酶

肝脏是人体能量物质代谢的核心器官,即相互转换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维持人体需求、平衡饮食不均衡带来的影响。这些转换过程需要多种酶(尤其是转氨酶)的参与。

若肝功能正常,这些酶大部分会被局限在肝细胞内部。而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不完整、通透性会增强,更多的转氨酶就会进入血液,导致血液检测时转氨酶升高。

(2)胆红素类

红细胞死亡后产生间接胆红素,它们会在肝脏变成直接胆红素,再进入胆汁、流入肠道。若肝细胞受损,无法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就会导致间接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

胆红素中虽然有个红字,但它却是黄色的。富含弹性蛋白的眼白、皮肤会聚集胆红素,引起黄疸。因此血液中的胆红素可反映肝功能是否异常。

(3)蛋白类

肝脏是体内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如果肝功能受损、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就会导致血液中的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液的渗透压下降(浓度降低),其中的水就会跑到组织里稀释组织液。肝硬化病人常伴有肝腹水,就是这样产生的。

血液中的蛋白含量是反映肝功能情况最具参考性的指标。

肝功能检查有哪些作用?

(1)筛查肝脏感染

感染乙肝病毒后,5%的成年人最终会出现慢性乙型肝炎,即肝脏细胞内病毒与免疫系统持续斗争,引起干细胞破损。检测肝功能,可帮助筛查这类病毒感染性肝炎。

(2)监测疾病的进展

如病毒或酒精性肝炎的发展情况。肝炎越严重,肝损伤越厉害,血液中的上述指标就会越异常。

(3)查看治疗效果

有效治疗,尤其是维护肝功能的治疗,可有效改善肝细胞受损情况。通过定期监测,可查看治疗是否真的起到效果或效果大小。

(4)其他作用

检查某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肝脏瘢痕(肝硬化);

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哪些人应该做肝功能检查?

已存在肝炎、家中有乙肝疾病史、肥胖(脂肪肝)的人应该定期检查肝功能。此外,饮酒过量和长期用药的人,要格外重视肝功检查。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每隔3个月至6个月查一次肝功。

长期饮酒容易引起酒精性肝病。三十多岁、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五年)的男性,若体检时查出了酒精性脂肪肝则应在戒酒或限酒的基础上每半年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即便复查结果显示脂肪肝消失,也要继续监测肝脏功能,每半年查一次肝功和B超。

长期用药可能有药物性肝损伤。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药物中的成分对肝脏的损伤较大。比如,长期服用不明成分减肥药的女性极易出现肝损伤,少数甚至引起急性肝衰竭出现生命危险。因此若要采取药物减肥,一定要在内分泌科大夫的指导下用药,之后还要定期检查肝功能避免出现肝损伤。

检查前要注意以下事项

告诉医生目前你服用的任何药物、草药或补充剂,医生能会建议在肝酶测试之前停用某些药物;

肝酶检查之前要空腹至少8小时,但不同医生也许要求不同。

检查时间:血液会送往实验室化验,通常几小时内可以拿到化验结果。

血脂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物质,血脂含量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子。常见的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

1、“胆固醇高”、“高血脂”、“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血脂异常有很多俗称,比如有的患者看到化验单查血脂的项目里,仅有胆固醇升高,就会说胆固醇高;再比如有些医生,不论患者是胆固醇水平高,还是甘油三酯水平高,都会习惯性做出高脂血症的诊断。血脂检测的四项基本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除了胆固醇水平增高、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外,还会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等情况发生,所以高脂血症的概念不够全面。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类血脂问题有比较统一的名称——“血脂异常”。

2、如何判断血脂异常?应该做哪些检查?

判断血脂异常,医院去做抽血化验,化验内容包括——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医院的习惯不一样,仅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但是这是不全面的。因为总胆固醇还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一个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仅检测总胆固醇水平难以判断确切的血脂异常类型,也不利于准确选择药物。所以国内规范的血脂检测一般都会包括四项指标——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医院会做得更多一些,除以上四项外,还包括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小A三个项目,如果有条件,愿意做这些项目,也可以进行检测以作参考。总体来说,通过目前我国血脂检测的四个基本项目,可以判断血脂异常的类型、指导治疗药物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干预。

3、血脂检测前有什么注意事项?比如说应不应该禁食或者停服哪些药物?剧烈运动是不是要停止?

过去做血脂检测对于空腹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近年来国外的一些专家共识和建议表明,血脂检测前无需严格的空腹。因为患者空腹时间过长,容易过度饥饿,对身体是不利的。其实空腹和不空腹的差别,主要是空腹检测对甘油三酯稍有影响,但是对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几乎无影响。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餐后,进食引起的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可以更确切地反映甘油三酯水平,这就是所谓的“餐后甘油三酯”。如果需要非常确切的反应甘油三酯的真正水平,那么就需要严格空腹。在血脂检测时,目前国内还要求要空腹,但是国际上越来越趋向于可以不空腹,在我看来如果只是想了解胆固醇水平,而且不能耐受禁食的话,就可以不禁食,是否空腹对胆固醇水平的检测影响不是太大。

4、那么如何判读血脂报告单呢?

指标一:总胆固醇

总胆固醇的正常范围在3.25~5.18mmol/L之间,超过5.18mmol/L就说明血管中的脂质分子偏多,需要及时干预。

一旦高于6.22mmol/L时就得服用降脂药物,常用的降脂药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等。

指标二: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的正常范围在1.1~1.5mmol/L之间。如果过低,患冠心病的风险会增加。

指标三: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的正常范围在2.0~3.12mmol/L之间,如果超过3.37mmol/L,需要及时干预。

一旦超过了4.12mmol/L,建议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降血脂。

指标四: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的正常范围在0.2~1.7mmol/L之间,超过1.7mmol/L,就表示升高了。

一旦超过2.26mmol/L,建议立刻开始药物治疗,首选贝特类药物。

5、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分不清楚,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胆固醇血症,就是我们所说的血里面总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值,我们中国目前理想的总胆固醇水平,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里面是小于5.7mmol/L,如果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没有多重危险因素,那么一般人群只要总胆固醇高于5.7mmol/L就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的正常值要小于1.7mmol/L,如果高于这个数值,医生就会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这两个诊断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非常不一样的,现在已经非常明确。总胆固醇里,最重要的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个成份在总胆固醇里面占60%。这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非常明确的致病性因素。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一般认为甘油三酯水平增高是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如果有轻度增高或者中度增高对动脉粥样硬化也是不利的。

血脂异常的危害

当血液当中的脂肪过剩,逐渐地沉积到皮下,会造成肥胖。过度的肥胖可以加重心脏负担,可以引起血压高、心脏病等。血脂如果沉积到血管的内皮下,可能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如果造成脑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就会形成脑血栓、心脏血栓、心肌梗死。脂质沉积到肝脏,可以导致脂肪肝,会影响肝脏的功能。高脂血症患者如果过度饮酒,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有如此之风险

我该怎么办呢?

1.合理饮食是防治高脂血症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口服调脂药物,都应始终坚持。限制胆固醇摄入:每日摄入量mg;低脂饮食: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应尽可能减少每日摄入脂肪量(30g食用油)。最好选用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鱼油);增加膳食纤维成分,其能降低LDL-C水平。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限酒,饮酒可使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进一步升高,因此高脂血症患者应限制酒精摄入。

2.控制理想体重,BMI控制在18.5-23.9(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

3.适当体育锻炼。

4.应去相关门诊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坚持治疗。

肝脏具有合成、排泄和代谢转化功能。狭义的肝功能试验即指反映上述肝基本功能的试验,广义的肝功能试验尚包括肝病理状态或肝病的“标志”(markers)试验(表1)。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肝试验(livertests)。

一反映肝合成功能的试验

1、血清白蛋白:肝是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场所。肝功能损害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在无腹水的肝硬化病人,血清白蛋白水平反映预后。白蛋白在总蛋白中所占比例<45%的肝硬化病例,其3年生存率是比例>45%者的半数。给予治疗后如果白蛋白回升,提示患者近期预后尚好;如不能回升,或进一步下降至20g/L以下时,则预后恶劣。在评价血清白蛋白的临床意义时,当需注意以下事实。

白蛋白体内半寿期长达21d,肝损害后白蛋白的降低常在病后一周才能显示出来。急性重症肝炎病例如迅速死亡,往往血清白蛋白并不显示下降。因此,血清白蛋白不是反映急性肝病的良好指标。

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创造合成障碍外,尚可能由于:

①血管外池扩充。成人体内可交换性白蛋白经为g,其中40%分布于血管内,60%分布于各器官组织和组织液中(血管外池)。如果病人有腹水、水肿,血管内白蛋白进入血管外池,可致血清内水平下降。

②合成白蛋白的原料氨基酸(尤其是色氨酸)供应不足,见于摄取过少或消化吸收障碍时。

③蛋白质分解过多。正常人每日约有11g白蛋白在体内分解,感染、发热、癌肿等时,白蛋白分解增加。

④异常途径丢失。正常人每日约有1g白蛋白从肠粘膜丢失。失蛋白性胃肠病时丢失增加。合并肾病时,可从肾丢失白蛋白。

肝病时血清白蛋白的降低,还可能是由于肝合成白蛋白调节的异常。事实上,肝硬化时肝病细胞的白蛋白合成率不一定降低,反可增加。目前认为,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受渗透压影响,而这种渗透压主要由球蛋白决定。肝硬化患者常有球蛋白升高,可通过提高渗透压而抑制白蛋白合成。

2、前白蛋白:如同白蛋白一样。前白蛋白也由肝合成。但由于其半寿期仅1.9d,肝病时其血清水平下降早,变化更明显。随着病情改善,前白蛋白迅速恢复正常。而在重症肝炎患者往往一直处于低值。对于急性肝炎的经过,前白蛋白不失为一有价值的指标。但肾病综合征时血清前白蛋白不仅不降低,尚可轻度升高,原因不明。

3、凝血酶原时间(PT):肝合成6种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Ⅳ、Ⅴ、Ⅵ和Ⅶ。当它们单独或联合缺乏时,PT即延长,因而PT可作为研究肝合成功能的有用指标。在急性肝细胞疾病时,PT延长提示极可能发生暴发性肝衰竭。酒精性肝病时,60%的死亡病例PT延长4S以上,而仅有10%的生还病例PT延长至此水平。慢性肝病时,PT延长也预示远期预后不良。在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病例PT可用于预测腔内分流手术的危险性。

但PT延长并非肝病特有,也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消耗性凝血病变、维生素K缺乏和应用拮抗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药物(如双香豆素)后。PT延长尚可能由于

(1)肝不能有效地清除血浆中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抑制物;

(2)肝合成纤溶酶原功能受损;

(3)原发性纤溶;

(4)合并弥散性血管凝血。

4、卵磷脂胆固醇酰基移称酶(LCAT):该酶由肝合成和分泌,肝细胞损害时,LCAT合成减少,血清中LCAT降低程度与肝损害严重程度相平行。如同白蛋白和ChE一样,LCAT可反映肝储备功能,但较它们敏感。

二反映肝排泄功能的试验

1、胆红素代谢试验: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如其中一种或几种功能障碍,均可引起黄疸。检查胆红素代谢情况对于判断肝功能和黄疸鉴别均有重要意义。

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主要价值在于发现隐性黄疸。胆红素每日生产量少于50mg,但正常肝每日能处理胆红素达mg。由于肝处理胆红素的储备能力大,因此血清总胆红素非肝功能的敏感指标。虽然肝病时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常反映了较严重的肝损害,但并非完全如此,例如暴发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可仅轻、中度升高;胆汁郁积性肝炎时,尽管肝细胞受累相对较轻,血清胆红素却可显著升高。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某些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或无黄疸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胆道部分梗阻时,约30%-50%的病例显示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而总胆红素仍在正常范围内。有些病例总胆红素恢复正常后,直接胆红素仍可升高,临床上测定直接胆红素的主要用途,在于诊断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该症时总胆红素升高,而直接胆红素正常。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测定对于黄疸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且方法简便,可立即得出结果,仍应列为常规试验。

2、胆汁酸代谢试验:胆汁酸是由早期肝排泄的主要有机阴离子。肝病时血清胆汁酸和胆红素可比拟肾疾病时血清肌酐和尿素氮。而胆汁酸,如同肌酐,其代谢主要受它的排泄器官肝脏所控制,因此能较特异地反映肝脏的排泄功能,因此,理论上血清胆汁酸测定可较胆红素更敏感地反映肝功能异常。

从目前资料看,血清胆汁酸测定是一对肝病具有中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试验。该试验除了探测肝胆疾病存在外,主要用于:

①鉴别肝胆疾病和先天性或溶血性黄疸,后二者试验正常;

②随访肝病经过和判断疗效;

③证实某些酶试验(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异常的肝源性;

④有人认为胆酸/去氧胆酸比率测定有助于鉴别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

3、色素排泄试验:肝能排除某些外源性色素如磺溴酞钠(BSP)等,其转运机制与转运内源性有机阴离子(如胆汁酸)不尽相同,因此测定肝转运色素的情况可从另一侧面反映肝功能。

测定BSP潴留率是最灵敏的肝病筛选试验之一,其阳性率高于其它多数肝功能试验。如BSP潴留率<5%,不能是肝硬化;如>14%肝不可能正常。但由于BSP偶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致死,故目前除用于Dubin-Johnson综合征的诊断(BSP潴留率呈双峰性改变)外,已不作为常规试验。

ICG经肝排泄率高,从血中消失快,从肝返流少,副作用小,已取代BSP,成为用于筛选肝病、探测肝损害最有价值、最实用的色素。临床上常测定ICG15min血中潴留率。一般认为ICG试验与BSP试验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有认为在诊断无黄疸性肝炎、或随访转归、诊断隐匿性或非活动性肝硬化方面,ICG试验较BSP试验敏感。Dubin-Johnson综合征时,ICG试验无潴留率回升现象。

三反映肝代谢功能的试验

向体内输入能被肝选择性代谢的物质(药物);测定这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可反映功能性肝细胞数或肝代谢能力。理想的药物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无毒性,主要由肝清除。

②能静脉注射或口服后迅速吸收。

③血浆、尿或呼气中这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测定简便可行、重复性好。

④从肝排除主要取决于功能性肝细胞数(代谢能力),而不依赖于肝血流量。药物代谢主要由微粒体酶系统完成。

⑤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代谢不受血浆蛋白水平影响。

目前用来反映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有安替比林血浆清除率测定、14C-氨基比林呼气试验、半乳糖廓清率和尿素最大合成速率测定等。但这些试验均非敏感的肝病筛选试验。目前的趋向是利用它们作为严重肝病预后估计的非侵袭性指标。随着肝移植开展,系统地检测这些试验可能对决定肝移植的最适时机有所裨益。目前这些试验尚未能普遍应用,除了由于它们不比常规肝功能试验提供更多的资料外,尚由于存在单一药物试验的或不同药物试验的个体间差异,使结果判断困难。

四反映肝免疫功能的试验

肝含有丰富的Kupffer细胞,它作为消化道的第二道防线,吞噬来自门静脉和体循环内的大分子物质,如微生物、内毒素、异种抗原和免疫复合物,消除抗原的免疫原性,从而一方面阻止有害物质从肠道侵入全身,同时也减少机体对外来抗原的应答反应,不致于造成超敏反应和组织损伤。

血清球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肝脏的上述功能。肝损害时,Kupffer细胞功能不全,测定血清球蛋白或各种免疫球蛋白可作为肝免疫监护功能健全与否的标。

五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志

1、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肝富含这两种酶,只要有1%的肝细胞破坏,其所释放的转氨酶即足以使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1倍;在肝内,转氨酶主要含于肝细胞内,胞内/外酶活性为0/1。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内酶释放入血,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活力升高。

迄今,血清转氨酶测定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准试验。但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各种肝病均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大于正常10倍的血清转氨酶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休克时肝缺氧和急性右心衰竭时肝淤血。

②在急性肝病时,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不成比例。现认为,肝病时转氨酶升高除由于酶从坏死的肝细胞释放外,尚由于残存的肝细胞过度生成转氨酶。典型肝炎时,肝损害以肝细胞变性为主,大量未坏死的肝细胞过量生成转氨酶,导致血清中酶水平显著升高,而重症肝炎时,肝细胞坏死殆尽,无能力生成转氨酶,以致血清中酶水平无显著升高。

③慢性肝病时,转氨酶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性。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10倍伴球蛋白升高1倍,且持续8wk以上,几乎可肯定为慢性活动性肝病。

④胆系疾病时转氨酶也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的8倍。少数胆总管结石患者,转氨酶可高达正常10倍以上,但24-48h后即大幅度下降或降至正常范围。

⑤酒精性肝病时转氨酶轻度升高,此可能与酒精耗竭了作为ALT辅酶的吡哆醛有关。

为了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可进一步测定:

①AST/ALT比值。在肝细胞内ALT主要分布于细胞浆水溶相中,而AST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少数分布于水溶相。当肝细胞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从细胞内逸出的主要是ALT,而当肝细胞严重病变、坏死时,线粒体内AST便释放出血。轻型肝炎时AS/ALT比例下降,重症肝炎时比值上升,因此测定该比值可作为判断肝损害严重度的指标。但肝硬化和肝癌时此值也上升,原因不明。

②测定AST同工酶。线粒体AST(ASTm)明显升高反映肝损害严重。

2、腺苷脱氢酶(ADA):肝内该酶主要活力上升,对于反映急性肝损害,该酶与转氨酶相似。

但血清ADA测定有转氨酶不具备的优点:

①临床上发现急性肝炎恢复期,ADA升高的阳性率高于转氨酶,提示反映肝炎的残余病变方面较后者为优。这可能由于ADA分子较转氨酶小,在肝细胞病变较轻时比转氨酶更易通过组织-血液屏障进入血中;

②慢性肝病尤其肝硬化ADA阳性率高于转氨酶。

③阻塞性黄疸时,ADA正常,故有助于鉴别黄疸。

3、乳酸脱氢酶(LDH):肝病时血清LDH升高,但其敏感性远逊于转氨酶,且许多肝外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溶血时也升高,故对肝病缺乏特异性。就肝病而言,LDH测定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同工酶。LDH共有5种同工酶:LDH1-5,其中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内,LDH5主要存在于横纹肌和肝内。正常人血清LDH2>LDH1>LDH3>LDH4>LDH5,心肌病变时LDH升高,LDH1>LDH2,肝病时LDH5升高,LDH5>LDH4。

4、谷氨酸脱氢酶(GDH):该酶主要存在于肝脏,且仅仅存在于线粒体中,故在理论上测定血清GDH较转氨酶敏感而特异。但GDH升高为时甚短,且升高幅度较转氨酶为小。GDH在肝脏中央小叶内活力比周围肝小叶高1.7倍。酒精性肝病时肝损害主要发生于肝中央小叶,故血清GDH活力可作为反映酒精性肝病的良好指标。

反映胆汁淤积的标志

除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在胆汁淤积时明显升高外,尚有:

1、血清胆固醇:无论是肝内抑或肝外胆汁淤积,血清胆固醇往往超过7.8mmol/L,慢性病例升高尤甚,可达26mmol/L以上,由癌肿引起的胆道阻塞病例,胆固醇水平往往高于胆总管结石病例。胆汁淤积时血清中升高的胆固醇主要为游离胆固醇,胆固醇绝对含量大致正常,但在总胆固醇比例下降。如并发肝细胞损害,则胆固醇酯的绝对含量也降低。

2、碱性磷酸酶(ALP):体内ALP主要分布于肝、骨、肠和胎盘。血清中ALP主要来自肝和骨,在O、B型血型者尚有部分来自肠。血清ALP高于正常的2.5倍。转氨酶不超过正常的8倍,90%为胆汁淤积;反之,90%为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时血清ALP升高往往和胆红素平行,肝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肝癌时,即使无黄疸,ALP也常升高。ALP检测的缺点是骨病时也升高。

应用聚丙酰凝聚胶电泳可将ALP分为7种同工酶,即ALPⅠ-Ⅶ,其中ALPⅦ为高分子ALP,主要见于肝外胆汁淤积时。

3、γ谷氨酰移换酶(GGT):如同ALP一样,血清GGT升高也主要见于胆汁淤积和肝内占位性病变;其优点是骨病时不升高。但GGT在体内分布范围甚广,且易受药物(如苯巴比妥、扑痫酮、导眠能、酒精)诱导,因此其对肝病的特异性不如ALP。有认为GGT可作为肝病的一项敏感筛选试验,如血清GGT正常几乎可否定肝病。

4.5'核苷酸酶(5'NT):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似ALP,但特异性高于后者。5'NT虽然分布多个脏器,但血清中其活性升高却仅见于肝病患者。

5、脂蛋白X(LPX):这是一种特殊脂蛋白,正常人血清中绝对不存在。除偶见于罕见于肝内胆汁淤积时。在诊断和除外胆汁淤积方面,LPX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越已知的所有生化试验。但单凭LPX检测无法鉴别肝内、外胆汁淤积。

七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标志

迄今,常规肝功能试验尚无法诊断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蛋白电泳上β-γ桥的出现对肝硬化具有特异性,但仅于肝硬化后期,且主要为酒精性肝硬化。肝纤维化的实质是细胞外间质的结缔组织增生,其成分主要为胶原蛋白,还有各种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测定血清中这些成分和其降解产物,以及参加代谢的酶有助于诊断肝纤维化。

1、胶原及其代谢产物:胶原类型多种,在肝内有Ⅰ、Ⅲ、Ⅳ、Ⅴ和Ⅵ型,以Ⅰ和Ⅲ型为多。目前临床上较多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早期或代偿期,肝内主要为前胶原蛋白合成和沉降增加,血清(PⅢP)可持续>ng/mL。但近年来发现肝脏炎症、坏死时血中PⅢP也显著升高,可能由于原有的胶原降解增加所致,从而有人认为血清PⅢP仅与肝炎症、坏死相关。但多数学者认为血清PⅢP与肝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均相关,以与肝纤维化相关为主。

2、血清Ⅲ型前胶原(PC3):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与PⅢP有相似的临床意义,且肝脏炎症、坏死时对血清PC3影响甚小。因此有人认为血清PC3测定诊断肝纤维化可能优于血清PⅢP。

3、Ⅴ型胶原:是构成基底膜的重要成分。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Ⅴ型胶原增加,肝硬化又高于慢性肝病组。有人测定血清I型胶原(C1),并与PⅢP相比较,发现肝硬化时血清C1较PⅢP更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

4、胶原代谢相关酶:脯氨酸羟化酶(PH)是胶原合成的关键酶,由α、β亚单位构成四聚体。肝硬化病人肝活检组织中,PH含量明显升高。血清PH检测较为困难,因有活性的PH四聚体不到10%,且血中存在抑制物。应用RIA法测定血清免疫性PH(SIRPH)发现,其水平与肝组织中PH活性相关,但特异性不高。有人应用PH亚单位单抗测定血清免疫性PH亚单位(SIRPH,认为可提高特异性。

5、非胶原蛋白:包括糖蛋白多糖等。糖蛋白中能在血中检测并有一定临床意义的有板层素(Laminin)、纤维连接素和精纤维调节素(UN)。肝硬化病人血清中这些糖蛋白可升高,其中以板层素价值较大。

6、透明质酸(HA):是一种糖胺多糖。随着肝炎的发展,从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HA水平依次增高,提出诊断肝硬化的临界值为μg/L。

目前看来,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不是完善的。较为可取的是联合测定具有不同机制的标志物,例如PⅢP主要反映活动性肝纤维化,板层素主要反映基底膜增生,脯氨酸羟化酶主要反映胶原降解。同时测定上述标志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八反映肝癌的标志

肝细胞癌的血清标志可分为:

①特异性较高的,有甲胎蛋白(AFP)、谷氨酰移换酶同工酶Ⅱ(GGTⅡ)、碱性磷酸酶1(ALP1)、羟基凝血酶原、α-L-岩藻糖苷酶、醛缩酶同工酶A等;

②非肝癌特异,但对消化道癌有诊断价值的,有谷胱甘肽-S-移换酶、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V、α1抗胰蛋白酶、α1抗糜蛋白酶、铁蛋白和酸性铁蛋白等。

1、AFP:迄今,血清AFP仍为肝细胞癌最重要的标志,阳性率60-70%,如血清AFP>μg/L(RIA),持续4wk,转氨酶正常,应高度怀疑肝细胞癌。

对非癌性肝病引起的血清AFP升高,可以借AFP变异体检测进行鉴别。刀豆素A(conA)结合型AFP升高主要见于肝细胞癌和肝硬化,conA非结合型AFP多见于胚胎癌和转移性肝癌;扁豆凝集素(LCA)非结合型AFP多见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而LCA结合型AFP多见于肝癌。

2、GGTⅡ: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血清GGT可分成11-13条区带,其中Ⅱ带即GGTⅡ对肝细胞癌具有诊断价值。笔者等发现GGTⅡ对肝癌诊断敏感性达86%-90%,特异性97.1%;AFP<50ng/mL的病人GGTⅡ阳性率也达70.8%,提示两者联合检查具有互补价值;对GGTⅡ阳性而无肝癌其它依据的病人随访年,发现24.2%发展为肝癌;直径<5cm的小肝癌,GGT阳性率达78.6%,提示GGTⅡ对肝癌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现认为,GGTⅡ为除AFP以外的肝癌最佳标志。但检测方法较为复杂为其缺点。

3、ALP1:在琼脂电泳中,血清ALP可分为7条带,其中ALP1对肝癌具有特异性,可惜敏感性差,阳性率仅16%。

4、α-L-岩藻糖苷酶(AFU):据报告,以血清AFU≥10mmol/mL/min为诊断界限,其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90%,准确性84%。AFP阳性病例AFU也可显示阳性。

5、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latedprothrombin,DCP):约近70%肝癌病例血清DCP高达μg/L以上,而良性肝病时不超过40μg/L。

6、醛缩酶同工酶A(ALD-A)ALD同工酶有三种:A、B和C,分别来自肌肉、肝和脑。正常人血清ALD主要为B型。肝癌时A型增加,B型减少甚至消失。ALD-A对肝癌诊断敏感性大致80%左右。

7、α1抗胰蛋白(α1AT)和α1抗糜蛋白酶(α1AC)笔者发现,肝癌组血清α1AT和α1AC升高者分别占74.5%和68%,两者的平均血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各种良性肝病组。两者联合测定同时升高者在肝癌组占60%,如将两者中单独一项或两项同时升高均列为阳性结果,则对肝癌总阳性率达80%。α1AT和α1AC与AFP具有互补价值,如同时检查三项,则96%的肝癌可建立诊断。

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前面介绍了各种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选择这些试验并相互配合,是临床医生面对的现实问题。从临床应用的目出发,肝功能试验主要用于:探测肝损害,鉴别黄疸,判断预后,以及诊断特殊肝病。

一、探测肝损害

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移换酶(GGT)最为常用。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而作常规肝功能试验时,约有5-10%的病人显示无肝病症状而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对于轻度升高者,可短期复查,以除外检测误差,如连续2次检测转氨酶均升高。或是中度升高,则应追查原因。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可因地区、种族而异。在亚洲包括中国、非洲等地区,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疟疾和血吸虫病往往是主要原因。在某些西方国家,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体重过重者和饮酒者,应考虑脂肪肝或酒精相关性肝病。一组报告5%的病例转氨酶升高由于药源性肝炎引致。此外,对某些少见病也应重视,一组报告在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者中,7%为血色病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病。对于血清转氨酶轻度而持续升高的病人,应仔细寻问病史和体检,并进行病毒免疫学检查,必要时应作影像学和肝组织学研究。

2、单项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而(谷氨酰移换酶GGT)正常:凡遇血清ALP升高时,应同时检测GGT(图2),如果GGT同时升高,提示病变在肝胆系统,如果GGT正常,一般应寻找肝胆病以外的原因。骨生长迅速(如儿童)、骨病(如Paget病)或妊娠时,常出现上述改变。某些罕见的肝病时也可有类似异常,如Byler病、BRIC和先天性胆酸合成缺陷时。Byer病是一种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胆汁郁积,发病机制不明,正位肝移植是唯一治疗手段。BRIC是一种以复发性、自限性肝内胆汁郁积为主要表现的家族性特发性综合症,可持续发作几个月,伴感冒样症状和腹痛,血清ALP和胆红素升高,而转氨酶和GGT基本正常。Byler病和BRIC基因位于染色体18的长臂长。

3、单项血清GGT升高:在GGT升高而ALP正常的病人,应细心寻找用药和饮酒史,因为大多数抗惊厥药、华法令以及酒精均可引起GGT升高。如有上述病史应在停药或戒酒后复查。

4、分析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幅度、持续时间以及与其他指标关系,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显著升高的转氨酶水平几乎仅见于急性损害。缺血性肝炎或“休克肝”是急性肝循环不全的后果,常见于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败血症、广泛烧伤、严重创伤中暑时,低血压不一定存在。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转氨酶突然升高(达正常的数十倍),为时一周左右降至正常范围,接着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轻度暂时性上升。LDH往往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罕有超过3秒。尽管转氨酶明显升高,但缺血性肝炎通常为亚临床型。中毒性肝炎时转氨酶升高往往也为时短暂,而药物性肝损害时酶升高的持续时间一般比缺血性肝炎时长。急性病毒性肝炎时,不管是哪一型,转氨酶均显著升高,持续时间约在一个月左右,与缺血性/中毒性肝损害时不同。血清LDH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往往仅轻度升高。在重症病例,PT往往明显延长。

二、鉴别黄疸

一般根据血清胆红素、胆汁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移换酶等试验,可鉴别各类型的黄疸。实际应用时,可按以下程序:

1、证实黄疸的存在皮肤、粘膜黄染除由于黄疸外,尚可由于色素或药物染色,例如摄入过量胡萝卜素(胡萝卜、柑桔、木瓜、南瓜等)或大剂量阿的平可引起皮肤、粘膜黄染,临床上称之为假性黄疸。测定血清胆红素可预以鉴别,假性黄疸时血清胆红素正常。

2、分清是哪一种类型高胆红素血症,即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抑或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可达此目的。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比例低于25%,而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直接胆红素所占比例超过40%。

3、亦可测定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表现为尿胆红素阳性伴尿胆原减少(阻塞性黄疸)或增加(肝细胞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尿中胆红素阴性,而尿胆原增加。

4、如果是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应鉴别是哪一种疾患所致,疑及溶血性黄疸时,可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网织红细胞、骨髓象以及有关免疫学指标;如无溶血证据,应考虑Gilbert病,可作低热卡胆红素试验以证实诊断。

5、如果是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应鉴别是肝细胞性黄疸抑或阻塞性胆汁郁积性黄疸,血清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比较在阻塞性黄疸时常超过60%,而肝细胞性黄疸时超过40%,但实际上两种黄疸之间重叠性甚大,无助于两者鉴别。同时测定血清转氨酶、ALP、GGT有鉴别诊断意义。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的10倍,而ALP低于正常的2.5倍,倾向于肝细胞性黄疸,反之,则倾向于阻塞性黄疸。血清胆汁酸、胆固醇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升高;LPX在阻塞性黄疸时阳性,在肝细胞性黄疸时阴性。

6、如果是肝细胞性黄疸,应查明何种病因引起可检测各种肝病,包括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癌的标志物。

7、如果是阻塞性黄疸,应分清是肝内型胆汁郁积抑或肝外胆管梗阻。目前尚无一种生化试验能有效地鉴别上述两种类型阻塞性黄疸。醇脱氢酶同工酶Am/Et活性比值测定有一定价值,可作参考。影像学检查的开展已使肝内、外胆汁郁积的鉴别成为易事,因此生化检查已不居重要地位。

8、如果是肝内型胆汁郁积,应进一步查明病因,可根据血清直接胆红素、ALP、胆汁酸、胆固醇、转氨酶等的变化将其分为毛细胆管型、肝细胞型、肝细胞-毛细胆管型、胆小管型和分离型。上述分型对于鉴别病因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表2)。

三、判断预后

根据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PT)可估计肝病患者预后。在暴发性肝衰竭时,凝血酶时间延长和胆红素进行性上升是预后恶劣的表现。根据血清胆红素、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等制定的Child-Pugh分类(表3),基本上正确地反映了慢性肝病的预后,并有助于手术危险性的估测。Child-Pugh分类原用于估计门-体分流术后肝病患者的预后,现也用来作为非门-体分流性手术术后预后判断的指标。在一前瞻性研究中,例肝硬化(大多数为酒精性)病人接受了腹部手术,死亡率在A级病人为10%,B级31%,C级高达76%。Child-Pugh分类也与手术后并发症如肾衰竭、肝性脑病、出血、感染、难治性腹水、肝功能恶化等呈相关性。在A级病人,手术危险性仅中度增加,而在B、C级或或性肝病患者则手术危险性显著增加,在这些病人,手术(如门-体分流术)应尽可能避免,或推迟进行,或作肝移植。

如果必须手术,则应充分作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并避免应用可引起或促发低血压、肾毒性、肝损害加重或脑病的药物(如镇静剂)。

对于许多慢性肝病,应用一般的生化试验常难以正确地预测预后。随着肝移植的开展,正确地估测有功能肝细胞数,测定肝储备能力,对于确定移植手术施行时机殊为必要。定量肝功能试验可对某一病人测定某一时间的肝功能状态,诸如14C-氨基比林呼气试验、半乳糖廓清试验、咖啡因-MEG-X试验以及吲哚氰绿试验基本上可达此目的,如果联合应用几种试验或进行系列测定,则更有价值。但这些试验往往较为费时,价格较贵,且有人认为不一定比传统Child-Pugh分类更有价值,因此目前仅限用于若干研究中心。

四、诊断特殊肝病

主要检测各种疾病标志,例如病毒性肝炎时,可检测相应的抗原、抗体以及病毒基因;肝细胞性肝癌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检测线粒体抗体等(参见表1)。日常工作中,对每一个病人不可能也无需同时检测上述各种肝功能试验,为了达到探测肝病、鉴别黄疸和判断预后的目的,一般可将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作为常规试验(表4),这些试验在常见肝病时往往各有其相对特征性改变,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需要,加用其他试验。

  

五、试验的限制性

虽然肝功能试验在肝病处理中不可缺少,但有不少限制性,表现在:

①敏感性尚不高。在某些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肝细胞癌时试验结果可以正常;

②某些试验对肝功能异常不一定具有特异性,例如血清白蛋白降低不仅见于肝病时,也可见于炎症性肠病,转氨酶活性升高尚可见于骨骼肌和心肌疾病;

③多数试验不能特异性诊断某一种特殊肝病,例如不能区别肝内型和肝外型胆汁郁积,不能鉴别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

④无一种试验能正确估价肝的全部功能。肝具有数百种生化功能,试验仅能反映有限的功能。有些试验例如转氨酶,只反映肝细胞损害,无助于测定肝的功能。因此,在临床上,应使用不同的肝功能试验,并结合临床试验结果作综合性分析和判断。

肝功能检查化验单中,我们总会看到转氨酶的字样,那么这转氨酶到底是啥东东?

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肝脏健康的“晴雨表”。

转氨酶平时都呆在肝细胞的包浆里,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跑出来的。但如果肝细胞破了,转氨酶就会被释放出来,就会在体检报告中显示转氨酶升高。

转氨酶升高一定就是肝脏出问题了吗?

通常来说转氨酶升高多少,就代表有多少肝细胞被破坏了。破坏的越多,转氨酶就会越高。当肝细胞破坏到一定程度,肝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但当拿到一份肝功能化验报告的时候,如果看到转氨酶升高,先别急着下结论,也有可能只是虚惊一场。

大家对转氨酶存在各种错误的认识,最常见的就是认为转氨酶升高就是肝炎等肝脏异常。其实还有一少部分特殊情况也会导致转氨酶升高,因为转氨酶是个敏感的家伙。

比如感冒、发烧、油腻饮食、剧烈运动、一些药物的使用,都是可以引起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的。这些原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通常在两周后,指标就可以恢复正常。

再者,转氨酶除了存在于我们的肝细胞里,在骨骼细胞、心肌细胞里同样存在。

所以如果您发现转氨酶升高,一定要在两周之内,在确诊没有感冒发烧、剧烈运动、油腻饮食的时候再次复查转氨酶。如果结果仍然持续增高,请您到肝病内科或肝胆外科就诊进一步明确病因。通常,转氨酶升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脂肪肝。

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有何区别?

我们经常能在肝功能化验单上看到转氨酶还分为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尽管挂的都是转氨酶的牌子,但是反映出来问题根源却不太一样。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内,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脏内。因此谷草转氨酶升高很大可能是心脏出现了异常。

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

肝功能包括两大块:转氨酶主要是有多少肝细胞被破坏,还有一些指标能够反映出还多少肝细胞是正常的。也就是反应肝脏的储备功能。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都是反应肝脏储备功能的。

如果肝脏的储备功能受到影响了,那就说明肝脏的损害就已经很严重了。比如脂肪肝的患者,如果化验肝功能指标,出现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就意味着脂肪肝极有可能已经进展到肝硬化的程度。

尿蛋白(+)

肾脏疾病分为两种类型,功能型肾病和结构型肾病。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把肾脏比作房子,肾脏结构出问题就好比年久失修的房子不结实了。而肾脏功能出问题,就像是房间里的电线线路出了问题。而在尿常规的检查当中经常会有尿蛋白这一项。

尿蛋白出现(+)往往提示是肾脏结构出现了问题。常见的肾脏结构疾病有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等。

健康人体内都会有尿蛋白,正常的肾脏表面有层屏障,看起来像是一层特别致密的细网,由于尿蛋白比肾脏表面那些孔径大,所以蛋白是漏不出去的,只能漏出去水和电解质。但这些疾病会导致肾脏表面那层网的孔径变大,兜不住蛋白就会漏到尿液当中。

所以尿常规检查非常重要。不论尿常规检查是否有问题,都要进一步查血。因为确实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尿常规没问题,但血肌酐升高的情况。多见于血管类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肾脏损害,以及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

血肌酐

血肌酐是反映肾脏滤过功能的指标。它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是通过肌肉当中一种酸(肌酸)在体内发生反应后形成的一种物质,再释放到血液中,随尿排泄。因此血肌酐与体内肌肉总量关系密切。

我们还听说过肌酐分为外源性肌酐和内源性肌酐,外源性就是指吃进去瘦肉多了影响肌酐数值,肌酐主要还是体内肌肉产生的,不会有外源性影响。所以肌酐值升高到底有没有问题要因人而异。不能光靠数值判断,还要全面考虑。

比如营养不良、偏瘦人群或者老年人,老年人肌肉都会萎缩,体内的肌肉含量比较少,测得的肌酐数值也不会很高。所以肌酐数值往往不能正常反映出来。虽然血肌酐正常,但实际上很有可能他们的血肌酐已经有问题了。

相比之下如果体型庞大,营养状况良好的人,肌酐数值偏高,不一定说明肾功能存在异常。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呢?这时就要靠肌酐清除率来判断了。

肌酐清除率

同样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主要反映的是肾脏清除毒物(肌酐)的能力。肌酐是我们身体肌肉代谢出来的废物,也是一种毒物。这项指标是血液检查当中最关键的一个指标,因为它能在肾脏出现早期轻度损伤的时候及时发现问题。

在肾病早期,肌酐清除率会首先出现下降的情况。而那时血肌酐通常都是正常的。当肌酐清除率下降到50%的时候,血肌酐数值往往才会反映出现异常。所以对于血肌酐正常的肾脏病患者,需要定期查肌酐清除率评价肾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常规体检只包括一项血肌酐,而不包括肌酐清除率。因此,有肾脏病的患者体检时建议您提醒医生给开一个。

尿素氮

和血肌酐类似,都是身体当中的一种代谢废物。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而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

尿素氮受影响的因素很多,除了我们体内正常蛋白质的代谢之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当中的蛋白质也会影响尿素氮指标。

吃肉吃多了尿素氮会高。除此之外,尿素氮还受体内水分的影响。如果体内水少,灌注压就会偏高,因此不把它作为肾功能的一个主要指标。只是作为参考。

血红蛋白

这项指标如果偏低,常常提示肾衰竭患者有贫血。这个指标还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是急性肾衰竭还是慢性肾衰竭。如果肌酐高,但血红蛋白不低,则可能是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有希望恢复正常。如果患者肌酐很高,血红蛋白很低,那就可能是慢性肾衰竭。

血尿酸

血尿酸单独升高,我们都会想到痛风。但值得注意的是,单独的血尿酸升高,还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sh/7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