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控科普医院感染发展的历史

青少年白癜风爱心救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传播感控知识,促进感控实践。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医院感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医院医院感染问题,但是,医院医院感染的发生,乃是近代医学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逐步深入和解决的。医院感染的历史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细菌学时代以前

感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生命及疾病的发生。在我国对传染性疾病可以相互传染的认识自古就有论述。通过医疗实践人们早就认识到将水煮沸后饮用有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对病人穿过的衣服应进行消毒的记载,他曾指出,蒸过的衣服再穿不会传染疾病。可见,我国在多年前就有消毒灭菌防病的办法。医院感染的起医院、病房或病人聚集场所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

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创伤后发生的化脓性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科学不发达,不知道伤口化脓、感染以致发生败血症,都是由于感染自然界中存在的相应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更不知道如何去消灭它。那时外科手术感染死亡率高达70%。

俄国外科医师皮罗果夫(-)曾说过:“从多年实践可以大胆断定,大部分病人不是由于疾病本身,医院感染而死亡”。近代护理学创始人英国的南丁格尔(F.Nightingal,-)曾于-年在战争中率领医院为伤病员服务。医院管理不善、不卫生和护理人员没有受到专门训练等原因,伤病员死亡竟高达42%。经过南丁格尔等人的努力,医院管理制度,做好了清洁卫生,加强了护理,并采取了对传染病人的隔离、病房通风、戴橡胶手套等措施,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使死亡率由42%下降到2.7%。这在当时的医疗事业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成果。

在还没有认识自然界中微生物时,因无从采取预防对策,对医院来说,由于是病人集中的场所,这种感染的后果极为严重,霍姆斯(O.W.Holmes)于年发现了产褥热,在欧洲此病是人所共知的一种极其危险的疾病,医院曾因它而被称为“死亡场所”。这医院感染造成的。当时,产褥热的死亡率很高。霍姆斯认为,医师在做过尸体解剖后就去检查产妇,就会把这种病原从死者传播给产妇。可惜在当时条件下,他的文章和意见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奥地医院的产科医师塞麦尔韦斯(Semmelweiss,-)注意到由医师负责的产科病房产褥热的发生率比助产士负责的病房高9倍。前者的病死率高达10%以上。经调查后才认识到,该病房的产褥热是通过医师的手播散的,即由于做过尸体解剖的医师未经洗手消毒,就去处理产科病人。以后他们实行了严格的漂白粉液洗手措施,从而防止了产褥热的传播,使病死率减少到1%。虽然病死率大幅度降低了,但直到此时尚未认清,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微生物在病人之间传播的结果。

第二阶段细菌学时代以后

经过很多年之后,英国外科医师李斯特(ListerJ,-)首先阐明了细菌与感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消毒的概念。特别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PasteurL,-),他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采用加热消毒等方法来减少它们的数量,从而控制其感染。李斯特在巴斯德的启发下,认为伤口化脓也是由于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伤口引起的,而且空气中的微生物不但通过手,还可以通过医疗器械、敷料等进入伤口。年,他提倡在进行手术或更换敷料时,用石炭酸溶液喷雾消毒空气,并使用石炭酸浸湿纱布覆盖伤口来防止伤口感染;病人的皮肤、医师的手、使用的器械都要用石炭酸消毒液消毒。通过这些消毒措施,李斯特所做的截肢手术的死亡率从45.7%降到15%。李斯特的消毒方法比塞麦尔韦斯更进了一步,他不只认为感染来自微生物传播,而且认识到防治空气微生物的重要性,从而把消毒的范围扩大到空气、医师的手、器械、敷料等。使用石炭酸消毒,虽然大大降低了伤口感染率,但由于石炭酸对身体有不利的影响,这就使以后的外科医师们去寻求更好的消灭微生物的方法。不久就产生了无菌手术,以后又开始研究压力蒸汽消毒器灭菌,以及医师手术时戴经过蒸汽消毒灭菌的橡皮手套等。

现代研究认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细菌来源于空气中的仅占5%,而来源于患者皮肤的占到50%,来源于手术人员口、鼻、手的占35%,来源于手术器械和植入物的占10%。

关于对空气的消毒,现在的方法更多使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机等,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空气一般情况下已不再是空气消毒的主要方法。

第三阶段抗生素时代

年,英国弗莱明(FlemingA)发现了青霉素,并于40年代初在美国制造成功,接着投入市场和使用,这就开始了抗生素(抗菌素)时代。青霉素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上有特殊效果,引起了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很大反响,医院对无菌技术的重视。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医师们发现抗生素的疗效已不如从前,并逐步认识到很多细菌已渐渐对现有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当病人用药后仍然继续发生感染时,又被迫去寻找和探索新的抗菌药物。虽然人们不断地研制出更多的新的抗生素,但都是使用不久就导致新的耐药细菌出现。事实上,几乎没有一种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不产生耐药性。在最近50多年中,虽然相继开发出多种新的和抗菌作用强的抗生素,但也淘汰了不少曾经卓有疗效但也有一定毒性的抗生素。在此期间,医院感染的性质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50医院感染几乎都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尤其是B族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所致。进入50年代,人们发现不少葡萄球菌已对许多常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及链霉素等)具有耐药性,医院感染爆发流行。从60年代早期起革医院感染主要病原体的地位逐渐下降,并被革兰氏阴性杆菌、肠球菌及真菌所取代。人们从耐药问题研究中发现,耐药质粒(plasmid)具有传递耐药性的功能,医院菌株。直到70年代,医务人员又把注意力转向无菌技术上来,并且与抗生素应用相结合,正在有效地逐步解决感染问题。

——节选自刘振声金大鹏等《医院感染管理学》“医院感染管理概论”章节

往期精彩回顾

关于新冠疫苗的12个疑问,来看答案——翟春宝专家工作室正式开诊尿失禁离我们有多远?阳泉肛肠疾病患者福音——翟春宝教授工作室正式开诊森林防火宣传长漫来啦!

扫描以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lx/7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