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导管相关性感染后,如何做到正确处理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330.html

导管相关感染的处理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治疗方案的制定除了参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以外,不同导管的类型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导管的处理

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症状(诸如超过置入部位至少1cm的红斑、硬化、渗出物、无其他感染源可释放的发热)或患者主诉与导管有关的疼痛或触痛,应该拔除外周静脉导管。在缺乏证实导管相关感染的确凿证据时,不建议单凭体温升高为依据拔除正常使用的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医生、护士、患者共同基于输液装置的类型、重新进行导管置管的难易程度、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血培养所证实的感染微生物、其他伴随的复杂情况(如严重的败血症、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决定是否拔除导管。

如果CRBSI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该拔除中心静脉通路装置: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或分枝杆菌造成的感染;严重的脓血症;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尽管抗菌治疗已超过72小时但仍存在血流感染。

实验室检查

1、存在局部感染的患者从导管出口处取渗液作培养和革兰染色,以判断有无革兰阴性或者革兰阳性菌;

2、当怀疑出现CRBSI时,在开始抗菌治疗前,从导管和外周静脉中抽取血样,进行成对的血液培养。对于多腔导管,由于每一个导管腔都可能是CRBSI可能的感染源,为提高阳性检出率,需对每一个导管腔进行培养,即使该导管腔为空置,也应对其进行培养。肉汤定性培养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半定量(平皿滚动法)或定量(导管搅动或超声)培养技术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与定性培养技术相比,诊断的特异性更高。

采集血培养标本

1、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血培养;

2、同时采集2个部位血标本(导管内及另一肢体血管),2个部位采集血标本时间间隔小于5分钟,建议先抽外周血,再抽导管血;

3、严格遵从无菌操作,用2%葡萄糖氯已定乙醇溶液或75%乙醇消毒皮肤和接头;

4、抽取导管内血标本前应更换输液接头,对新接头处进行消毒收集,首次采集的最初血样应接种于培养瓶而不应弃去;

5、采血量:成人8~10ml/瓶,儿童1~2ml/瓶,每瓶血量相当;

6、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先注入需氧瓶,再注入厌氧瓶;标注好患者信息、采集时间、部位;

7、标本瓶标本采集前室温保存,切勿冷冻,如冷藏需复温后使用;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不能置于冰箱或温箱。

治疗

一旦怀疑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无论是否拔除导管,除单纯静脉炎外均应采集血标本,并立即行抗生素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是否明确,可分为经验性抗生素应用、目标性抗生素应用以及导管相关血行感染严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选用可能覆盖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药物。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抗生素敏感性一旦明确,应根据微生物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经验性治疗尽快转变为目标性治疗。

抗生素应用的疗程也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抗生素应用的疗程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及病因菌的种类。对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封管冲洗仍存争议,因为存在出现过敏反应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抗生素封管是向管腔注入1~2ml高浓度抗生素,待抗生素留滞一段时间后再回抽。依然存在的问题包括:适当的抗生素浓度、治疗持续时间和注药时间。若存在血栓相关性感染,则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考虑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进一步凝集,并溶解现有凝块。残留的凝块可能会保护微生物,导致复发。

来源:文章摘录于《肿瘤专科护理》(平台仅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mz.com/bzlx/6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